收藏

司马睿建东晋

来源/Src: 中国上下五千年 > 第六章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作者/Au: [中国] 曹余章
字数: 1295字
原文

司马睿建东晋

刘琨转战中原,企图挽回西晋王朝的危局,终于没有成功。公元316年,刘聪攻陷晋都长安,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愍帝的弘农太守宋哲身藏愍帝被俘前写下的密诏逃出长安,赶到建康(今江苏南京),来见琅琊王司马睿(ruì)。

司马睿看到愍帝要他继位的遗诏,喜出望外,立即粉墨登场。他穿上龙袍,坐上宝座,分封文武官员,接受臣下朝贺,并宣布定都建康,国号仍为晋,年号为大兴元年,也就是公元318年,称为晋元帝。历史上为了与已经灭亡的晋朝相区别,就将司马睿建立的晋朝称为东晋。

在司马睿登基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戏剧性场面:当文武百官向新皇帝叩头朝拜、山呼万岁时,晋元帝司马睿竟从御座上站起来,招呼他刚封的丞相兼骠骑大将军王导说:“王将军,请上来与朕一同坐到宝座上。朕要与你共享富贵荣华!”

跪在下面的百官听了这话,全都惊得目瞪口呆。王导慌忙惶恐地说:“陛下好比太阳。臣子和百姓如同万物。万物与太阳是不能混在一起的,否则就受不到阳光的照耀了。”

王导的话说得司马睿心里舒坦极了。他动情地说:“王爱卿真是我的知己和栋梁啊!”

那么,司马睿为什么会如此看重王导呢?原来,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他的父亲司马觐(jìn)被封为琅琊王。公元307年,他世袭了父亲的职位。当他到建业赴任时,当地的豪门士族不服。他们不把他放在眼里,既不去拜见他,也不执行他的政令。司马睿心中着急,就与自己的参军王导商量。王导给他出主意让他先摆出礼贤下士的姿态,带着随同他从北方来的达官贵人去那些著名的江南士族名流家拜访。

过了些日子,王导又将自己的堂哥、扬州刺史王敦动员出来,趁江南群众过节的机会,让司马睿坐着华丽的轿子、带着仪仗在前面走,自己和王敦以及府内的官员们恭敬地簇拥着轿子随行。司马睿的这些举动终于在群众中传了开去。那些江南的豪门士族在家坐不住了,纷纷去琅琊王府拜见司马睿。

这时候,王导又及时劝司马睿不计前嫌,乘机收罗录用了大批人才。比如顾荣、纪瞻、贺循等司马睿称帝后的大臣,都是这时被任用的。就这样,司马睿终于在建康站住了脚跟,并在王导的全力协助下,将建康建成了一个江南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晋元帝即位以后,王导仍然帮他出谋划策,以逐步巩固东晋王朝的在江南的地位。首先,王导建议元帝由官府牵头奖励农桑,并将从北方南逃而来的百姓安置到江西等地广人少的地方开荒种地,让军队在平时也参加屯田。这样,百姓的生活安定了,粮仓充裕了,军事实力也相对增强了。

与此同时,王导又让元帝出面禁止朝廷官员和社会上的奢靡之风。因为西晋时期石崇、王恺等豪门贵族互相比富的恶习随着晋朝权贵们的南迁,也带了过来。王导对元帝说:“这种风气既损耗了国家的财力,又助长了官员的腐败,会造成百姓对朝政不满,最终导致败坏国家的基业。”元帝听后觉得王导的话有道理,便让他带头打破这种风气。

这年的清明节,东晋的公卿大臣们都乘着豪华的车子、穿着华丽的服装、带着美酒佳肴到新亭(在今江苏南京南)踏青。新亭附近彩棚林立、热闹非凡。可当大臣们去向丞相王导祝酒时,只见王导在一个简易的芦席棚内,身穿粗布衣,手执一壶浊酒,向大家斟酒回谢。吏部尚书周?(yǐ)见了,羞愧难当,感叹道:“王丞相是在提醒我们,江北的父老乡亲还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真不该乐不思蜀啊!”

这几句话对大家触动很大,不少大臣当场自责得哭了起来。从此,东晋官场的奢侈之风被刹住了。

晋元帝见王导处处为他着想,高兴地说:“王爱卿帮朕治政又理财,真是朕的萧何啊!”

从此,元帝更加处处依靠王导,朝中大小事情都与他商量。因此,当时民间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