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采飞扬滕王阁
唐朝时候,在洪州(今江西南昌)赣江旁边,有一个游览胜地,叫滕王阁。它是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李元婴担任洪州都督时建造的。后李元婴封为滕王,所以人们就称它为滕王阁。阎伯屿继任都督后,把滕王阁修缮一新,并决定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大请宾客,举行宴会。他还打算让女婿写一篇文章,记叙和赞扬这次宴会。他的女婿也事先把文章打好草稿,一心想在宾客前露一手。
当时,有个青年文学家,名叫王勃。他是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朝有名的学者王通的孙子。他因为父亲在南方交趾做官,前去探亲,路过洪州,听说那里有不少名胜古迹,计划逗留几天,游览一番。
王勃到洪州后,就拜望都督阎伯屿。阎伯屿邀请他重阳节那天到滕王阁赴宴。王勃满口答应了。
到了那一天,当地的官员、名人都来参加宴会。宴会开始后,阎伯屿说:“滕王阁是洪州的名胜,希望有人写序赋诗,记述这一盛会。”
说罢,阎伯屿命人拿来纸笔,请大家撰写。宾客们早已听说他要让女婿写,都知趣地摇手推辞,不肯接纸笔。
纸笔很快地传到了王勃座前。王勃不知内情,接下了纸笔。阎伯屿恼火极了。他把袖子一甩,离座而起,走到阁外,观看江上的景色去了。可是,他又很想知道王勃写作的内容,就派了几个随从,要他们把王勃写的文句随时前来报告。
一会儿,一个随从前来报告:“他开头写了两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阎伯屿轻蔑地说:“不过是老生常谈!”
接着,第二个随从又来报告说:“他接下去又写两句:星分翼轸(我国古代按照天上星宿的位置划分地面相应的区域,洪州古代属楚地,翼、轸是传说中楚地上空的两个星宿),地接衡庐(指衡山和庐山)。”
阎伯屿听了,感到对这个青年不能小看,沉吟不语了。
那些随从不断地前来报告王勃的文句,当他们报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时,阎伯屿不由得一跃而起,惊叹道:“这个青年真正是天才,这篇文章要永垂不朽了!”
这两句句子的意思是:落霞伴着孤单的野鸭,一齐飞向遥远的天边;秋水映着辽阔的天空,融成一片碧色。句子对仗工整,形象鲜明,把秋天的江上景色描写得美丽如画,难怪阎伯屿要这样称赞他了。
不久,王勃把全文写好了。这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
宾客们看了这篇字字句句都像珠玉一般美丽的文章,没有一个不赞不绝口。阎伯屿又回到座上,和王勃欢饮至终。王勃临走时,阎伯屿还送了他一笔厚礼。
王勃不但文章写得出色,诗也写得很精彩。有一次,他在京城长安送一个朋友到蜀州去做官,特地写诗送别。他在诗中写了这样两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诗句的意思是说,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即使远离也分不开真正的知己朋友,天涯海角犹如隔壁的邻居,长安蜀州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两句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豪迈的志趣,一扫离别诗中那种常见的感伤情绪,因而也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在初唐文坛上,跟王勃齐名的文学家还有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文学史上把他们四人合称“初唐四杰”,又称“王杨卢骆”。他们都很有才华,在文学上也很有成就。
六朝以来,诗风淫靡绮丽,流行的大多是反映宫廷荒淫放荡生活的“宫体诗”。到唐朝初年,宫体诗的影响仍很大。有个叫上官仪的诗人,也专写这种绮丽的宫体诗。人们纷纷效法,还称它为“上官体”。初唐四杰对这种诗非常不满,把写作内容从狭小的宫廷中解放出来。他们写的诗篇有的反映了从军报国的壮志,有的揭发了贵族生活的荒淫空虚,有的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题材范围扩大了,风格比较清新了,思想感情也不同了,这对唐初诗风的转变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