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大败史思明
马嵬驿事件发生以后,唐玄宗只留下太子李亨和将士两千人,自己飞快地向成都逃去。
公元756年七月,李亨到达朔方节度使治所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做了皇帝,史称唐肃宗。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
新朝廷成立后,唐肃宗马上重用能征惯战的大将,对付叛军。他任命河北将领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另一位将领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领兵平叛。郭、李两人接奉命令,连忙率领步兵骑兵五万,从河北赶到了灵武。
这时,叛军势力正在扩大,唐朝处境非常不利。唐朝宰相房琯出兵反攻长安,吃了个大败仗。可是,到了公元757年,形势终于起了变化。
这年正月,叛军发生内讧,安禄山被他的大儿子安庆绪杀死了。安庆绪继位,当了大燕皇帝。他虽然成了叛军头目,但昏庸懦弱,只知寻欢作乐,大小事情都交给手下人办理。叛军失去了安禄山这个强有力的头子,形势大不如前了。
安禄山手下掌握重兵的大将是史思明。史思明是安禄山的同乡,也是突厥人。安禄山非常宠信他,把不少精锐部队拨归他指挥。史思明掌握重兵,又拥有大量财宝,就不愿听从安庆绪的调度了。
唐肃宗决定乘机发动进攻。他派儿子李俶做元帅,郭子仪做副元帅,出兵长安。军事进展得很顺利,唐军很快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安庆绪被迫退守相州(今河南安阳)。
史思明本来就对安庆绪不服,这时就乘机投降唐朝。唐肃宗封他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可是,唐朝对他仍不放心,策动几个范阳将领,想把他干掉。不料事情败露,让史思明知道了,史思明就决心再次反叛。
公元759年,唐肃宗派了九个节度使,带领六十万大军,攻打相州。唐军虽然大将很多,但唐肃宗对他们心存怀疑,没有任命一个元帅统一指挥,却派宦官鱼朝恩来监军,将士们都得听鱼朝恩的令。唐军号令不一,各节度使又互不商议,所以围攻了几个月,没有能打下相州。
就在这时候,史思明突然又举兵反唐,占领了相州。史思明得报,唐军留下的辎重粮食都堆得好好的。他喜出望外,大摇大摆进了相州。他不愿再当安庆绪的部下,索性杀了安庆绪,自称大圣燕王。
唐军吃了败仗,鱼朝恩却把战败的责任统统推到郭子仪头上。唐肃宗就将郭子仪撤了职,让李光弼接任朔方节度使,对付史思明。
这年秋天,史思明又出动大军南下,攻打洛阳。李光弼知道洛阳无法防守,就把城内军民全部撤出,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史思明进入洛阳,得到的只是一座没有人烟的空城。
史思明在洛阳站稳脚跟以后,派部将刘龙仙到河阳城下挑战。刘龙仙口出脏话,谩骂李光弼。李光弼决计打掉敌人的威风,就派偏将白孝德去收拾刘龙仙,并答应给他五十名骑兵做后援,大军擂鼓助威。
白孝德带着两支矛,骑上马背,渡水到了对岸。刘龙仙见白孝德单人独骑,不当一回事。两人越走越近,相距十步时,白孝德突然圆睁双目,厉声喝道:“贼将认得我吗?”
刘龙仙随口骂道:“你是哪里来的猪狗畜生!”
他骂声未落,白孝德大叫一声,跃马上前,挺矛直刺过去。这时,唐军营中鼓声震天,五十名骑兵也赶来接应。刘龙仙不敢抵挡,掉转马头,正想逃跑,白孝德已冲到他身旁,把他刺下马来,拔刀下马,砍下他的脑袋,又上马跑回军中。叛军见了,大惊失色。
史思明吃了这次亏,很不甘心。他又派兵火烧唐军浮桥,偷劫唐军粮草,但李光弼早有防备,叛军的阴谋也全都失败了。史思明越想越火,索性出动大军,前来攻城。李光弼见敌人势头凶猛,就亲自上阵,指挥战斗。他对将士宣布命令说:“你们看我的旗号作战,旗挥动得慢,我们选择有利的地方作战。要是我连续三次挥旗倒地,你们就齐心向前,谁后退一步,立刻斩首!”
接着,李光弼又拔出短刀,放在靴筒里,对众将说:“万一作战失利,你们死在阵前,我就用短刀自杀,和你们一道为国牺牲!”
这一仗,李光弼不断挥动令旗,唐军将士都奋勇冲杀,喊声震天动地。叛军抵挡不住,大败而逃,跳进河里淹死的有一千多人,被杀一千多人,还有五百多人做了俘虏。史思明不敢再战,连忙退回洛阳。
李光弼在河阳坚守十七个月,打败了叛军多次进攻。可是,唐肃宗听信鱼朝恩的话,要李光弼出兵攻打洛阳,李光弼认为敌军强大,不能冒险。唐肃宗却不断派使者来催促。李光弼只得下令出战,结果唐军大败。李光弼守不住河阳,退到了闻喜(今属山西)。
史思明正想乘胜进攻长安,幸好这时叛军又发生内讧,史思明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杀死。史朝义和安庆绪一样,也没有能力统领部下,叛军无力再发动进攻了。
公元762年,太上皇唐玄宗和唐肃宗相继去世,肃宗的儿子李俶(已改名李豫)继位,他就是唐代宗。代宗派官军和回纥援军收复了洛阳。叛军中的主要将领纷纷投降唐朝。第二年正月,史朝义走投无路,兵败自杀。
这次战乱,前后延续了八年,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战乱虽然结束,但大唐王朝也从此由盛转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