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张世杰厓山遇难

来源/Src: 中国上下五千年 > 第八章 五代十国 宋 西夏 辽 金
作者/Au: [中国] 曹余章
字数: 1645字
原文

张世杰厓山遇难

南宋小皇帝赵㬎被元朝俘虏到大都以后,礼部侍郎陆秀夫和南宋皇族赵与择护送赵㬎的两个兄弟——九岁的赵昰和六岁的赵昺,逃到了温州。

陆秀夫一心想恢复宋朝,继续抗元。他又派人通知原先担任右丞相的陈宜中和在定海的宋将张世杰,请他们一道前来,商议起兵。

陆秀夫、陈宜中和张世杰三人会合以后,就护卫赵昰、赵昺到福州。公元1276年五月初一,他们拥立赵昰在福州即位称帝,年号景炎。他就是宋端宗。陈宜中任左丞相兼枢密使,张世杰任枢密副使,陆秀夫任签书枢密院事。

这个流亡小朝廷在福州只呆了几个月,元朝马上派了大军,大举进攻。这年十一月,元兵攻进福建,赵与择战死。南宋小朝廷的人员只能乘上海船,逃往广东。海船停泊惠州附近,过起了水上流亡的生活。

第二年,这个小朝廷又流亡到现在澳门以南的井澳。陈宜中是个胆小鬼,看到形势不好,就乘机溜走,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后来又迁到暹(xiān)国(今泰国)去了。

这时,形势越来越坏。公元1278年四月,小皇帝赵昰受了惊吓,生病死了。群臣都想散伙离开,只有陆秀夫和张世杰铁了心,誓死抗元。陆秀夫激励大家说:“古代有靠一队人马重新中兴的。如今老皇帝还留有一个儿子(指赵昺),百官都在,人马不少,老天爷如果不让宋亡,难道还不能复兴吗?”

于是,陆秀夫和张世杰又拥立赵昺为帝,改年号为祥兴。陆秀夫任左丞相,和张世杰共同掌管朝政。因为井澳周围都是大海,他们又把驻地迁到厓山(今广东新会南)。厓山背山面海,形势险要,条件比井澳好,但宋军已经无路可退了。

元世祖知道以后,马上任命张弘范为蒙古、汉军都元帅,带领大军,分水陆两路,前去攻打厓山。公元1279年正月十三,张弘范到达厓山。

当时,有人向张世杰提出建议说:“如果元兵用船只堵住海口,我们就进退失据了,应抢先占据海口。这样,即使打败了,我们还可以向西逃跑。”

可是,张世杰却另有打算。他担心军队长期在海上流动作战,如果军心动摇,就必败无疑了。因此,他不同意分兵占据海口,决定集中兵力,跟元兵进行决战。他说:“年年航海流亡,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这次我要跟元兵决一胜负。”

为了跟元兵决战,张世杰立刻部署军队。他有一千多艘战船,二十万人马。他命令把所有船只排成一字阵,用绳索联结起来,船队四周加筑高大的楼棚,形成了一座海上船城,小皇帝赵昺和官员、士兵全部离岸上船。他准备用这一办法,跟元军决战。

张弘范初到厓山,就发动火攻。他用小船载满茅草,浇上油脂,乘顺风时点了火,向宋军船只漂去。张世杰以前和元军作战时,曾吃过元军火攻的亏。这次他吸取教训,命将士在外层战船上涂上厚厚一层湿泥,火船碰上湿泥,很难燃烧。他又命士兵预备好长木杆,一见火船逼近,就伸出长木杆,顶住来船,让它自己烧掉。由于张世杰早有防备,元军的火攻没有得逞。

张弘范又用战船占据海口,截断了宋军运粮打水的道路。宋军没有办法,靠吃干粮过活。过了十几天,宋军口渴得不得了,只好喝海水,结果上吐下泻,生起病来。

张弘范见宋军陷入困境,就乘机派人前去劝降。元军中有个姓韩的将士,是张世杰的外甥。张弘范给他一个官职,一连三次派他去宋军营中,劝张世杰投降。张世杰严词拒绝说:“我知道投降不但可以活命,还可以荣华富贵,但我为国殉难的决心是誓死不变的!”

到了正月底,元军副帅李恒又率领一批战船开到了厓山。张弘范的兵力雄厚了,他决定在二月初六发动最后的总攻。

这一天很快到来了。这是一个天气很坏的日子,早晨天色就很昏暗,后来又风雨交加。李恒清早就带领一部分元兵,从北面发起进攻,和宋军打了起来。张弘范在南面战船上指挥和发动进攻。上午,他按兵不动,到了中午,他坐的指挥船上忽然传出一片乐声。宋军以为张弘范还在饮酒作乐,哪知这正是元兵发动总攻的信号。张弘范亲自率领战船,猛冲上去。

元兵攻势凌厉,防不胜防,他们利用弓箭作掩护,跳上宋船,和宋军展开了激战。元兵接连夺取了几艘宋船,突破了宋军阵地。双方打了整整一个下午。傍晚时风雨更大,宋军支持不住,宋船上的旗子纷纷倒下,宋军开始崩溃了。

张世杰见败局已定,无法再战,便派使者驾着小船,去通知赵昺,要他转移到自己船上,准备突围。赵昺的坐船是由陆秀夫保卫的。陆秀夫搞不清使者是真是假,怕赵昺落入元兵手中,国家受辱。他毅然向赵昺说:“国家落到这般地步,陛下应当以身殉国!”

说罢,陆秀夫背起小皇帝赵昺,纵身跳入波涛滚滚的大海之中,两人同时牺牲了。

张世杰等不到赵昺的回音,率领少数战船,突围而出。他召集残部,谋划东山再起。四天以后,不幸遭大风袭击,他的战船沉没,这个誓死抗元的英雄也溺死海中了。

公元1279年二月,南宋王朝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