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创作《红楼梦》
乾隆年间,《四库全书》的编纂可以说是乾隆帝在文治方面的一件大事。也就在这一时期,有一本叫《红楼梦》的小说在京城的读书人中间流传开来,小说的作者名叫曹雪芹。
曹雪芹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他的曾祖父曹玺受到康熙帝赏识,被派往江南担任江宁织造郎中。织造是专给皇家办理丝染服装和其他生活用品的差使,是让人眼红的一个肥缺。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和康熙帝又是同一个奶妈喂大的,少年时代伴康熙一起读书,因此曹玺去世后,康熙帝让曹寅接替父亲,还升了一级,当了江宁织造。曹雪芹的父亲曹頫后来干的也是这个官。曹家三代人前前后后干了六十来年织造官,财产越来越多,成了名闻江南的一大豪门。清朝皇帝到江南巡视,曹家接待过多次。
但是,雍正帝继位后,曹家由于卷入一桩经济案子,失宠了。雍正帝下令抄了他的家,撤了曹頫的官职。曹家很快败落。父亲没有办法,只好带着全家回到北京老家居住。
曹雪芹小时候过了一段富贵的生活,抄家时已经十岁,开始懂事了。家庭的这场灾难给他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父亲后来的死更让曹雪芹的家庭生活陷入了困境。他只好搬进北京西郊的一个山村里居住。曹雪芹全家住在几间破旧的屋子里,没有经济来源,日子过得非常清苦。有时只能熬点薄粥充饥,或画几幅画换些钱,买点酒喝。
从家财万贯的贵族之家,跌落到社会的底层,曹雪芹对封建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促使他写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部小说——《红楼梦》。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以贾宝玉、林黛玉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写出了一个封建贵族大家族从兴盛到衰落,最后走向灭亡的变化过程。这个贵族大家庭曾经非常显赫,显赫到什么程度呢?民间流传的一首名叫《护官符》的歌谣是这样形容的: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这首歌谣的意思是:南京一带有四大豪门。贾家是皇亲国戚,史家和王家都是金陵权势通天的大官僚,“雪”和“薛”同音,说的是当地的一家大财主薛家。这四家豪门结为亲戚,互相勾结,横行霸道,无法无天。当官的如果得罪了他们,不但要丢官,连性命恐怕也保不住。
但是,在四大豪门富丽堂皇的背后,却是挥霍享乐、荒淫无耻、谋财害命等种种的黑暗与丑恶。追求婚姻自主和爱情的平民遭迫害,具有反抗精神的婢女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曹雪芹对他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小说的主人公、贾家少爷贾宝玉和他的表妹林黛玉厌恶腐朽的贵族习气和封建礼教,共同的思想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结下了至死不变的爱情。但是,他们与那个封建大家庭格格不入,林黛玉受尽歧视,结果害了场大病死去;贾宝玉彻底失望,离家出走。这个外表豪华、显赫一时的贵族大家庭,最后彻底崩溃了。
曹雪芹在北京西郊整整花了十年时间,写作《红楼梦》,可以说是呕心沥血。曹雪芹年纪不小的时候才有了一个孩子,非常喜欢。但他刚写完八十回时,孩子却生病死了。曹雪芹伤心过度,得了一场大病,又没钱治疗,也在几个月后离开了人间。
曹雪芹去世以后,《红楼梦》以手抄本的形式在京城逐渐地传抄开来。读了这部小说的人都会被它吸引和打动,但又觉得这样优秀的作品没有完成,实在太可惜了。于是,有个叫高鹗(è)的文学家续写了后四十回,这就是人们现在看到的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虽然续写的后四十回在艺术成就和思想性上不及前八十回,但小说的结构完整了,总的来说还是相配的。
《红楼梦》如今家喻户晓,在国外也有很高的名声。人们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历史风云、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获得很高的艺术享受。由于它的影响非常大,中国和世界上的许多学者都在研究和考证这部著作,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叫做“红学”。
据公元1974年南京大学中文系编《<红楼梦>人名索引》统计,共975人。其中有姓名称谓的732人,无姓名有称谓的243人,包括宁、荣两府本支和贾家本族的119人,贾府姻娅95人,丫鬟73人,仆人266人,小厮27人,皇室人物15人,宫女太监55人,封爵人物51人,官吏67人,医生14人,门客12人,优伶30人,僧道17人,尼婆84人,外国人2人,其他人物48人。
倾曹雪芹十年心血铸就的《红楼梦》并未完稿,作者便在困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经高鹗续补后四十回的《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出版。高鹗(约公元1738-1815年),字兰墅,清代文学家;因酷爱《红楼梦》,别号“红楼外史”;高鹗熟谙经史,热衷仕进,但屡试不第。乾隆六十年中了进士,任过内阁侍读,刑科给事中等官职。他通晓诗词、小说、戏曲、绘画及金石之学,著作如林,但惟有续补《红楼梦》得以传世。《红楼梦》后四十回虽然在思想意义、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等方面都与曹雪芹所作的前八十回有着相当的差距,但由于续作能遵循曹氏原著中的隐喻暗示,大体实现了曹氏的悲剧构思,故得以随曹著前八十回广泛流传。高鹗的贡献在于使《红楼梦》成为完璧,促进了这部有巨大社会意义的经典之作的传播。
蒲松龄(公元1640-1715年),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出身于“累代书香”的没落地主家庭,十九岁时初应童子试,即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扬一时。但此后他却屡试不中,只能长期在乡间当塾师。蒲松龄多才多艺,著作颇丰,他一生心血的结晶是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此作品在他四十岁左右已初具规模,此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他死后方才成书。《聊斋志异》通行本有十六卷,合计近五百篇作品。这些作品都融进了蒲松龄的虚构想像、生活经验和审美趣味,反映了广阔的现实生活,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