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镇压太平军
清朝的正规军——绿营兵有六十多万,在太平军的冲击下损失惨重,集结在南京城外的江南大营、江北大营也只能采取守势。这样,清政府不得不把挽救危局的希望,寄托在地主武装——团练身上。曾国藩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起家发迹的。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道光年间考中进士,在京城做到了礼部侍郎,二品高官。公元1852年,他因母亲去世回乡守孝,不久咸丰帝就下达了要求各地在籍官员督办团练的诏令。曾国藩的做法与其他大臣不同,他的目的不在于组织地方性的民团,而是着手于建立一支新军。这支军队全由湖南人组成,湖南简称湘,所以被称为“湘军”。
曾国藩以他的亲友、师生、同乡为骨干,招募朴实、也都缺乏社会经验的农民当兵。湘军的饷银比绿营兵高出一倍,内部实行家长式管理,下一级由上一级挑选和指挥,最后听命于曾国藩一人。曾国藩利用团练大臣的地位,取得了脱离于地方的司法权,在组织和整肃湘军的过程中,就擅自处决了两百多人,被人称为“曾剃头”。他借着督办团练的机会,截留朝廷过往的赋税、饷银,用来购买了一千多门洋炮,置办了三百余艘战船。一年之间,湘军陆营、水营兵力达到一万七千余人。
在太平军西征部队的进击下,绿营兵节节败退,清政府一再下令湘军增援。老谋深算的曾国藩不愿轻易冒险,一边抗旨拖延,一边加紧了湘军的军事训练。公元1853年年底,太平军攻克湖北黄州,咸丰帝不得不亲笔写信给曾国藩,说,已经火烧眉毛了,要他“激发天良”,出兵打太平天国。曾国藩感到军事准备已经完成,这才同意出境作战。从此以后,湘军就成了太平军最主要和最凶恶的敌手。
湘军虽然挽回了局部战场的颓势,但也受到了太平军沉重的打击。公元1854年4月,太平军在长沙附近的靖港大败湘军,曾国藩羞愤之下投水自杀,被部下救起。一年后在江西湖口,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又沉重打击湘军水师,曾国藩眼看将被俘虏,又一次投水自尽,被捞起后逃回南昌城中,还特地写了遗嘱。只因西征军取胜后,奉调回师天京参加攻打江南大营的作战,才使曾国藩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命运。
然而,太平军在大好的军事形势下,却爆发了一场可怕的内讧。公元1856年,东王杨秀清利用“代天父传言”的特权,令洪秀全下跪,逼他加封自己同为“万岁”。洪秀全秘密召回韦昌辉包围东王府,杀了杨秀清,韦昌辉后来又被洪秀全诛杀。在这场自相残杀的“天京之变”中,有两万名太平军战士死去。石达开在全家被害、又处处受到排挤的情况下,一气之下带领主力部队十万人出走西南,先后转战七省,终被清军消灭。
“天京之变”不仅给了湘军喘息和重整的机会,而且改变了各战场的力量对比。曾国藩乘势攻占了安庆,打开了通往天京的门户。他让弟弟曾国荃沿长江东下进攻天京,左宗棠由江西进入浙江,李鸿章从上海进犯苏南,三面合击,围困天京达两年之久。公元1864年7月,湘军用炸药炸开城墙,攻入天京。守城的太平军虽然因为长期饥饿而奄奄一息,但仍与清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天京沦陷后,太平天国的余部还在江南各省坚持斗争达两年之久。
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被誉为“中兴名臣”,博得清朝和帝国主义者一片赞赏声。他深知“功高震主”的历史教训,为了避免朝廷疑忌,于是主动将十二万人的湘军逐步遣散,由旗兵南下接防。但他的势力和影响,已经非常大。仅仅在他的幕僚中,担任总督、巡抚以上高官的就有二十六人,其中包括李鸿章、左宗棠这样的重臣。“湘军系”成为清朝统治阶层中的一个重要政治集团。
洪秀全
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十二月十日,洪秀全领导的拜上帝会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宣布国号为太平天国,以次年(公元1851年)为太平天国元年,正式起事,讨伐清廷。金田起义后,太平军于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九月攻克永安。在这里,太平军进行了一系列政权建设,史称“永安建制”。十月二十五日,洪秀全下诏,封杨秀清为东王、肖朝贵为西王,列一等;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列二等;石达开为翼王,列三等。西王以下皆受东王节制。太平军组织严密,纪律严明。这些农民起义军能在前后十多年的战争中,转战十八省,攻克城市五百多座,是与其组织严密、纲领明确、作战水平高超是分不开的。它的辉煌战绩标志着中国旧式农民武装发展的顶峰,并且还具有了一些近代军队的特征,在军事上、政治上以及其他各个方面都对清朝统治集团给予了极大的打击。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中国农民武装斗争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后,派林凤祥、李开芳等率部北伐。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正月,僧格林沁率清军攻陷连镇,林凤祥被俘遇害。四月,僧格林沁引运河水淹冯官屯,李开芳也被俘遭杀害。北伐虽失败,但太平军驰驱北方六省,震撼清朝心脏地带,对南方太平天国和北方人民的斗争起到了屏障作用。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四月,太平天国在北伐的同时,也派胡以晃、赖汉英率军西征,以夺取长江中游地区,巩固天京(今南京)。太平军长达三年的西征胜利辉煌,取得安徽、江西、湖北东部的大部分地区,控制了长江中游的安庆、九江、武昌三大重镇,为屏障天京奠定了基础。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的领袖们生活上日益走向奢侈腐化。同时,诸王之间矛盾日益激化,导致了自相残杀的局面。天京事变破坏了太平天国的内部团结,削弱了军队战斗力,给太平天国事业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加紧勾结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进行联合镇压,安庆、苏州、杭州等地相继失守,天京被围。洪秀全困守孤城,终于在天京陷落前夕去世。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六月十六日,清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起于广西,发展遍布江南;太平军西征胜利时,达到鼎盛。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由盛转衰,陷入战略防守的被动局面。太平天国运动历时十四年,南北驰骋十多个省,最后在中外反动派的联合绞杀下连连失利,终于败亡。
洋枪队成立于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外反动势力互相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四月,美国人华尔在上海组建洋枪队。使用新式武器装备,用西法练兵,战斗力大大提高,成为太平军的一支劲敌。洋枪队因屡立战功,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被清政府改名为“常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