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主管洋务
慈禧上台以后,清王朝同西方列强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清朝统治者由排洋、恐洋转变为媚洋;外国侵略者也认识到清政府可以作为他们奴役剥削中国老百姓的驯服工具,因而将对华政策由打转向了拉。清朝官员从西方引进军事工业,用以镇压国内民众起义,这就是最初的洋务运动。公元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制造洋枪洋炮,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而主持洋务活动最久的人物,则数李鸿章。
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曾做过曾国藩的幕僚。慈禧上台后,曾国藩保举他出任江苏巡抚,并让他按湘军的模式组织淮军。李鸿章在上海购买洋枪洋炮,又请英国人马格里在松江训练洋枪队,在血腥镇压太平军的作战中起了作用,使他尝到了使用西方先进武器的甜头。淮军在这一期间不断扩充,在绞杀太平天国革命后又赴河南镇压了捻军起义,逐渐发展为同湘军平起平坐的军阀力量。
李鸿章因为镇压有功,升任两江总督。当时的两江总督,还兼任南洋通商大臣,掌管长江流域和山东以南各海口的通商事务。李鸿章就在公元1865年收购了上海虹口的一座美商机器铁厂,同上海制炮局、苏州制炮局合并,成立了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也把派容闳(hóng)去美国采购的机器运到上海,交付李鸿章使用。两年后又迁移到上海城南高昌庙镇,扩充了生产规模。江南制造总局招募中外技工两千多人,还附有译介西方科技书籍的翻译馆,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军工企业,以制造枪炮、子弹为主,还造出过一艘六十米长的大轮船。与此同时,李鸿章又在南京雨花台建造了生产洋炮的金陵机器局。
当时进口的机器是第一流的,但制造的却是过时的枪炮。生产的大炮没有炮车,只能由士兵抬着走。金陵机器局为大沽炮台制造的重炮还发生过爆炸,结果全厂只得改为生产抬枪。这些落后的军工产品尽管起不了抵御外侮的作用,用来镇压手无寸铁或仅有大刀长矛的起义群众仍是绰绰有余,所以李鸿章还是不惜年年投入大量的国库银两,总数达两千万两之多。
洋务派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深感经费严重不足,于是开始从“自强”转向“求富”。李鸿章看到西方国家虽然国土狭小,但从矿山、铁路、工业、邮政等方面可获得惊人的税收和利润。中国有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开办企业,制成商品就地倾销,可以大开财源。于是从公元1870年起,他开始把目光转向民用工业。这时他已升任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重权在握,所以兴办过程十分顺利。
李鸿章开办的第一个大型民用企业是轮船招商局,从事沿海和内河航运。三年之间,所辖轮船从三艘扩大到三十多艘,并在同外国轮船公司的价格战中取得了胜利,为清政府赢利一千三百万两。尽管它开辟远洋航线的计划因西方列强的阻挠未能实现,但李鸿章仍认为这是开办洋务以来最得意的事情。他接着又兴办了开平矿务局、上海织布局、漠河金矿、天津电报总局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这是洋务运动的第二个阶段。
公元1874年起,洋务运动逐渐转入创建新式海军的第三阶段。经过十年苦心经营,建成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其中属李鸿章控制的北洋水师实力最强,拥有七千吨铁甲舰两艘、三千吨巡洋舰七艘等共二十二艘战舰,全部从国外购买,海军兵力因此上升到世界前五位以内。但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灭,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李鸿章既是这一运动的倡导者,又成了它的送葬者。
洋务运动是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混合产物,它一旦威胁到帝国主义列强的利益,仍然会遭到它们的打击报复。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鼓吹的“同治中兴”,被历史证明只是一场幻想。随着在华利益的重新争夺,西方列强又开始了对中国的新一轮侵略。
1861年1月20日总理国务衙门正式成立。只要涉及“洋”字,一切事务都推到总理衙门中来,铁路、开矿、兵工厂、兴办学校等事务也都由总理衙门经管。总理衙门初成立时,由清廷任命恭亲王奕䜣、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管理。总理衙门体制分成五股,英国股、法国股、俄国股、美国股、海防股。每股分管与某几个外国有关的事及若干洋务。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办理对外事务的行政机构,标志着清朝封建专制政治体制的完整性已被打破。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李鸿章
李鸿章(公元1823-1901年)中国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中进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从19世纪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李鸿章从19世纪70年代起,进一步扩大洋务事业,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同时,又着手筹办北洋海防,于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建成北洋海军。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人赴欧美留学,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公元1811-1872年),中国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帅。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在湖南组成了“湘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是太平天国的一支劲敌。公元1865~1866年,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成为清兴办洋务事业的首创者。曾国藩毕生服膺程朱理学,但始终将理学放在首要地位。于古文、诗词也很有造诣,被奉为桐城后期领袖。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后人辑其所著诗、文、奏章、批牍等为《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的许多治国、治家思想为后人所汲取。
左宗棠
左宗棠(公元1812-1885年),字季高、朴存,号上农人,湖南湘阴人。自幼聪颖,十四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曾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铭心志。公元1866年即于福州马尾择址办船厂,派员出国购买机器、船槽,并创办求是堂艺局(亦称船政学堂),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时逢西北事起,旋改任陕甘总督,陕甘任间,继续从事洋务,创办兰州制造局(亦称甘肃制造局)、甘肃织呢总局(亦称兰州机器织呢局),发展地方经济,曾大力兴办屯垦业,其功绩遗泽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