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马关条约》丧权辱国

来源/Src: 中国上下五千年 > 第十一章 清
作者/Au: [中国] 曹余章
字数:1354字
原文

《马关条约》丧权辱国

黄海大战以后,日军分海陆两路,进攻中国大陆。清廷却一味退让,还在公元1895年初就派张荫桓、邵友濂到日本去求和。这时日军正在威海卫围歼北洋舰队,认为谈判的时机没有成熟,就以他俩资格不够为借口,不予理睬。到了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之时,清廷不敢再战,为了求得停战,不惜任何代价,同意改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前往日本求和。

光绪皇帝把李鸿章召到北京,商讨对日谈判的事。李鸿章对光绪帝说:“割地的事,臣不敢承担,就是索取大量赔款,恐怕户部也拿不出这笔钱。”

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hé)接口道:“只要不割地,多赔一些银子问题不大,我们一定设法筹办。”

无论是割地还是赔款,光绪帝都感到心痛,所以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他要李鸿章去见慈禧太后,想让她决定。慈禧太后听说以后,赶忙派太监出来传话说:“太后说了,朝廷的事,一切听皇上做主。”

光绪帝无可奈何,最后只好给了李鸿章割地之权。

3月19日,李鸿章带着他的儿子李经方等一帮人到达日本马关。第二天,就开始同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进行谈判。

谈判分为两步,先谈停战条件,后谈议和条件。伊藤博文首先把一纸停战条款扔给了李鸿章。李鸿章一看,只见白纸黑字写的是“日本军队应占据大沽、天津和山海关”。他不禁大吃一惊,责问道:“现在你们日本军队还没有打到这些地方,为什么竟要提出占据?”

伊藤博文摆出战胜者的架子,蛮横地说:“凡是讲停战,应当对两国都有好处。停战本身就对中国军队有好处,所以我军也必须以占据这三个地方为抵押。”

由于日本提出的停战条件实在太苛刻了,李鸿章不敢答应,所以双方谈判了两次,也没有结果。不料,一起突发事件迫使日本不得不同意马上停战。

3月24日下午,李鸿章离开谈判地点春帆楼,坐轿子回自己的旅馆途中遇刺,子弹击中了他的左颧(quán)骨,血流如注,当场昏倒。原来这一枪是日本人小山丰太郎打的。消息传出,世界各国舆论大哗,纷纷指责日本。伊藤博文感到压力很大,不得不亲自跑到李鸿章的床前,主动提出无条件停战二十一天,直接谈判和约问题。

但是,伊藤博文拟订的和约条款底稿,仍然非常苛刻。他们既要中国赔偿二亿两白银,又要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和澎湖列岛,同时还要开放沿海和内地的口岸通商,让日本人到中国自由办厂。

李鸿章不敢贸然答应这些条款,连忙电告朝廷,问哪些该同意,哪些该驳回,但没有得到具体的指示。他只好依照自己的想法去同伊藤博文讨价还价。

伊藤博文不耐烦了,于是在4月10日的谈判中威胁李鸿章说:“如果这次谈判破裂,那么我一声令下,将有六七十艘轮船运送大军开赴战地。到那时,你们北京的安危就很成问题了。再说了,如果谈判破裂,那么你一离开此地,能否再安然出入北京城门,我们也很难保证。”

只是由于怕引起别国干涉,伊藤博文才答应减去赔款三分之一,在其他一些条款上稍许做了一点让步。

三天以后,伊藤博文把经过修改的和约条款交给李鸿章,并且声明:“这是最后条款,不许再改,中国对此,只有在‘允’和‘不允’两点上表态,限四天之内进行答复。”

李鸿章心里明白,这实际上是最后通牒。他再次打电报给朝廷,问到底该怎么办。得到的回答是:如果没有商改可能的话,请权宜签字。

最后在谈到台湾问题时,伊藤博文要求在互换条约批准书后一个月办完交割手续。李鸿章觉得一个月过于仓促,要求再延长一个月,并说:“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着急?”

伊藤博文瞪着眼回答说:“还没有咽下去,饿得厉害!”一句话,暴露了日本贪婪的强盗本性。

4月17日上午,《马关条约》正式签字。

《马关条约》是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特别是割让台湾,丧权辱国;其次,允许日本人在中国开办工厂,为列强对中国实现资本输出开了先例。从此,列强在中国相互角逐,掀起了划分势力范围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的危机一天比一天加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