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辛亥革命是一场伟大的运动,它开创了中国政治革命的新纪元,但却仍然无法改变中国被压迫的民族命运。辛亥革命后,由于政局动荡、军阀势力日益膨胀。袁世凯很快取代孙中山,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1915年1月18日,大总统袁世凯接到通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来访。”袁世凯不禁一愣。日本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英、法、俄等国和德、奥等国在欧洲大打出手、无暇顾及中国的时候,出兵山东,占领了青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不但不退兵,还妄想控制整个山东省。今天这日本驻华公使到这里做什么来了?
容不得袁世凯多想,日置益已经进来了。来者不善,他手一伸,递给了袁世凯几张纸,开口说道:“这是我们大日本天皇对您提出的一点小小的要求。”袁世凯接过粗粗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原来,这是日本政府侵略中国的又一个条约,里面总共二十一条,不但要求中国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省的一切权益,南满和内蒙古东部的特殊权利也要给日本,中国所有沿海港湾、岛屿概不租借或割让给他国,只有日本才有权割去或租借。最严重的是第五部分,日本要全面控制中国的政治、财政、军事。
看完这些内容,袁世凯出了一身冷汗,这日本简直是要灭亡整个中国啊!他表情严峻,对日置益说:“此条款请与外务部会商。”对方却恶狠狠地提出警告:“袁大总统,这个条约可是秘密的,不能泄露出去,特别是要对美国和英国保密。否则,我们大日本天皇是要采取措施的。”
袁世凯一夜翻来覆去,辗转难眠:不签约吧,日本不答应;签约吧,全国人民都不饶呀,这可怎么办?第二天一早,袁世凯就召开了紧急会议,订下了同日本谈判的一个原则,那就是“拖”。他任命有经验的陆徵祥为外交总长,并指示陆徵祥在谈判中逐条商议,务必拖延时间,可不能被日本人牵着鼻子走。
为了贯彻袁世凯的指示,陆徵祥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日本提出每天开议,他就提出,因事务非常繁忙,每周只能开一次会,最后使得日方妥协,每周会谈三次。在每次谈判之时,陆徵祥总是故意缩短会议时间,比如每次开会,陆徵祥说完开场白后即命献茶,并尽量拖长喝茶的时间,这与猴急的日本代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此,日本代表无可奈何,因为这毕竟是东方的礼节。就这样,关于《二十一条》的谈判在北京进行了将近三个月。
虽然日本公使不允许泄露条约的内容,全国人民还是很快就知道了条约的内容。日本的强盗行径引发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怒,一时间民怨沸腾,各阶层人民纷纷以各种方式反对签订条约。当时全国十九个省的都督一齐向中央表达支持民意的决心,呼吁中央绝不屈服于日本的压力。各界每天都在几乎所有的报纸杂志上直抒己见,没有一份报纸杂志不积极表现强烈的反日情绪。就连海外的留学生、侨胞等也纷纷奔走呼吁,坚决反对签订《二十一条》。上海十余万市民召开抵制日货大会,日货迅速在中国的主要城市被撤下货架,就连日货专门店也自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
日本见势不妙,主动取消了最凶残的第五号,删除了第四号和第三号的部分内容,有些条文不是“留待日后磋商”,就是加进了限制条件,条约实际上成了“十二条”。同时,日本在东北、山东、福建沿海等地增兵,摆出一副谈判失败即开战的架势,并于5月7日发出最后通牒:限中国在四十八小时内除可对第五号条款声明“容日后协商”外,其他条款必须承认日本的要求,否则就要采取必要的手段。
至此,袁世凯再也不敢拖了,1915年5月9日,外交总长陆徵祥等中方谈判代表将《二十一条》的最后修订本交给日本公使日置益。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后,遭到了全国人民的憎恶和唾骂,成为出卖民族利益、投靠帝国主义的大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