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瞿秋白与《国际歌》的传播

来源/Src: 中国上下五千年 > 第十二章 民国
作者/Au: [中国] 曹余章
字数: 1411字
原文

瞿秋白与《国际歌》的传播

共产党人不仅重视联合工人发起革命,也很注重在文艺领域开拓阵营。不少共产党领袖本身就是杰出的文化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先生亲笔题写的一副对联。要问在这一饱含深情的文字中,鲁迅先生所说的“知己”,究竟是谁?这便是中国革命和现代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瞿秋白。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不到三十岁的瞿秋白,逐渐成为继陈独秀之后的中共第二任最高领导人。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八七会议”。接着,在以瞿秋白为核心的中共领导下,“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以及“秋收起义”先后发起,伴随着一声声“轰隆隆”的炮响,“枪杆子里面逐渐出了政权”。

就在瞿秋白的“革命救亡事业”获得巨大成功的五年前,还发生了一件事,为瞿秋白的“革命文艺事业”增添了不少光彩。1923年6月,在《新青年》季刊的创刊号上,刊登了由瞿秋白重新翻译的中文版《国际歌》的歌词。从那以后,这首被称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的《国际歌》,真正在中国的革命热土上流传开来。这对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精神的弘扬,起了很大作用。

《国际歌》原是法国巴黎公社诗人欧仁·鲍狄埃在1871年写成的一组诗篇,1888年,法国工人作曲家狄盖特为这些诗谱写了雄壮的乐曲。从此,这首无产阶级的不朽战歌就开始在全世界各地流传。早在1920年,这首源自法国的《国际歌》就被翻译成中文,传到了中国。但是,这些早期翻译的歌词唱起来实在太不顺口了,许多读书不多的工人和农民很难理解它“文绉绉”的意思,因此一直传唱不广。就在这一年,瞿秋白前往苏联考察的过程中,第一次听到了那里万人合唱《国际歌》的情形。那些热爱和平的人们,脸上洋溢着热情而坚定的神情,豪迈而嘹亮地激情歌唱。瞿秋白被这样一种感人至深的场面深深地震撼了,也被这首充满革命豪情的歌曲深深地感染了。他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回国之后,瞿秋白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国际歌》重新翻译成朗朗上口的中文,让中国的热血同胞也能齐声高歌!

1923年,在繁忙的革命工作之余,瞿秋白终于开始静下心来翻译《国际歌》了。为了克服之前的译者所犯的“文绉绉”的毛病,让中国最普通的老百姓也能像苏联人民一样高唱这首革命战歌,瞿秋白一次又一次细致地对照原文,精心地打磨文字,还用一架小风琴伴奏,一边弹着旋律,一边轻轻地哼唱,终于把几大段歌词翻译成了让人一看就懂,唱起来也朗朗上口的白话文。

可是,就在快要大功告成的时候,瞿秋白却被一个突如其来的难题给困住了——究竟该如何翻译法文版的“国际”一词呢?原来,在法文中,“国际”(internationale)这个词有五个音节,但翻成中文的“国际”后却只有两个音节。这就给传唱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五个音节缩短为两个音节,不论把哪个音节唱长音,听起来都觉得十分别扭。这可怎么办呢?瞿秋白一边在书房静静地踱着步,一边闭上眼睛轻轻哼着曲,不一会儿,耳畔竟然回响起当年在苏联第一次听到万人合唱《国际歌》时的声音,脑海中也忆起了那波澜壮阔的奇景。一瞬间,灵感闪现,瞿秋白睁开了双眼,何不音译这个词呢?他激动地拿起笔,在洁白的纸上写下了“英德纳雄纳尔”这几个大字(后来又为其他译者改成“英特纳雄耐尔”),仿佛记下的不是音译之后的“国际”一词,而是找到了寻觅已久的革命曙光。

很快,这个译文便得到了认可。就在新版《国际歌》歌词见刊的当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有代表就高唱起了“英德纳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此后,全国各地的先进工人、农民或学生,也把这首雄浑朴实的歌曲,作为引领方向的精神灯塔,向着革命胜利的方向前行。

然而,瞿秋白并没有等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1935年他在江西进行革命活动时,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1935年6月18日清晨,瞿秋白从容不迫地走向了刑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又唱起了那首震撼心灵的《国际歌》:“……英德纳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