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抢救”古籍珍品
随着国难沦亡日益加剧,上海在两次遭受日军的猛烈进攻后,到了1938年几乎整个变成了一座孤零零的沦陷小岛。日军不断地在上海挑衅引起事端,沪上租界局势日渐紧张。不论是富贵人家还是平民百姓,日子都越过越艰难,大家纷纷离开上海,躲到相对安全的地方去。为了逃命,不少人被迫变卖祖传的珍藏,那些昔日难得一见的古籍文物大量流入街市、地摊,有的也被破坏得十分厉害。然而,更糟糕的是,每天都有国宝流向海外或敌伪机关。
就在这人人自危、忙着逃命的时刻,在炮火隆隆的上海租界,有一个忙碌的身影总是穿梭在那些售卖古籍珍品的街市里。此人年近不惑,身材高大,天庭饱满,高高的鼻梁上戴着一副旧式的圆框眼镜,穿着极为整洁干净,说起话来也相当斯文,一看就是饱读诗书之人。每当他驻足在这些罕见的古籍前,双眼就会透过镜片折射出激动的光芒,紧皱的双眉也会随之舒展开来,厚实的双手则小心翼翼地摩挲着那些泛黄的文本。就这样,在枪林弹雨里,他一次又一次把我国珍贵的古籍文物从水深火热中“抢救”出来,一晃就是八年。
要问这位视古籍珍品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的神秘人物究竟是谁?他就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郑振铎。出生于1898年的郑振铎是福建长乐人,笔名西谛。他不仅在文学创作和评论、文学史研究、艺术考古史以及文学翻译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更是一位在古籍版本鉴定和善本收藏方面极具眼光和功力的收藏家。1958年,在郑振铎逝世之后,他的夫人高君箴遵照他的遗志,将他早年在京沪两地费尽心力甚至是用生命换来的珍贵藏书,全部捐献给了国家,共计17224部、94441册。今天,在北京的国家图书馆里专门设有特色专藏“西谛藏书”,这真是郑振铎一生与古籍结缘的写照。
在这样一段铭心刻骨的书香岁月里,有许多感人的瞬间,其中,郑振铎一波三折“抢救”《元刻古今杂剧》古籍珍品的经历,就常常为人提及。
那是1938年初夏的一个夜晚,郑振铎在接完中国书店的经理陈乃乾打来的电话之后,欣喜地发现寻觅多年的《元刻古今杂剧》似乎就近在眼前。这是郑振铎早在九年前就心心念念的一部国宝级的戏曲总集,全套共六十四册,规模宏大,含抄本、刻本两百四十二种。其中,仅元剧就有二十九种孤本。时隔九年,朝思暮想,现在终于有可能入手,真令他忍不住地从心头涌出一阵狂喜。只是,一个大大的困惑又缓缓升起——此书全套应为六十四册,眼下陈乃乾来电却说只有三十二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套书分别落在了两人手上——一半在书商唐先生处,也就是陈乃乾打听到的那三十二册,而另一半在古董商孙先生那儿,需分别花大价钱购买。得到这一可靠消息后,兴奋的郑振铎决定先前往唐家买书,结果竟被告知三十二册杂剧已被精明的孙先生抢先一步以高价购走了。双玉合璧,孙先生占着完整的《元刻古今杂剧》,哪里还肯轻易出手!况且此时,外国和敌伪势力也正大肆搜罗中国的古籍珍品,为求善本往往不惜一掷千金。这对一介书生的郑振铎不啻为晴天霹雳,眼见着苦思苦寻了近十年的珍本垂得而复失,郑振铎夜不成寐了。
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郑振铎只能再次找到陈乃乾,表达了“救书”的信念:“我只有一个请求,请转告孙先生,此书万不可售与洋人,亦不可为敌伪所获。但烦宽些时日,我定设法筹足书款!”陈乃乾望着郑振铎坚定的神情,暗自点头,打从心眼里敬佩郑振铎的拳拳爱国之心。最终,郑振铎四下筹款,靠着朋友的帮助,以九千元的高价购得全套六十四册的《元刻古今杂剧》,成功地避免了此套珍品流失海外的可能。
正如郑振铎先生在《求书日录》里留下的一段话,正是出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满腔赤诚,使他将整个生命都投注在“抢救”古籍珍品的行动之中,视金钱如粪土,弃安危于不顾:“我辈书生,手无缚鸡之力,百无一用,但却有一团浩然之气在。横逆之来,当知所以自处也。使民族文化历千古而不灭失,此担挑在肩上,一息尚存,绝不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