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推荐
无论是作为历史著作,还是作为文学作品,这本书都堪称杰作。
——杨联陞(历史学家)
黄仁宇先生对明朝末期一个年份的聚焦,使读者深切感受到了那时中国官僚阶层的运作方式。……我有把握相信,这本著作将有助于全面理解现代中国的历史。
——L.卡林顿·富路特(L.Carrington Goodrich),(历史学家)
黄仁宇的书并不是一般的历史著作,也不只是给学者专家写的。而是写给大多数的中国人看的,时代感特别强,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在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改革者中,也拥有最多的读者。但和一般的历史学家不同,他又是不可企及,无法代替和无法效仿的(如他力主的归纳方法即是一例)。其原因之一就在他独特的经历,和把这些都揉进了自己的研究。
——高王凌(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
黄仁宇写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在二十年前就开始影响我整个的思想以及能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当我们观察身边周遭组织里的这些人,从他们日常的做法、想法、看法当中,可以看到企业未来的兴衰,从而培养出一种对未来的洞察力。读透这本书,我用了二十年时间,读了五遍。
——曾文祺(明基电通公司中国营销部总经理)
这是一部出色的作品;有关中国人过去和现在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如果你有意同中国发展贸易,(这本书)将对你大有益处。
——史洛利·布洛特(Srully Blotnick),(美国心理学家)
这本书改变了我对历史书、对历史的看法。……《万历十五年》像一扇窗,打开了我的视野。
——王朔(作家)
它是我学习撰写学术文本的入门书。我一直觉得,这本书在我最需要的时候问世,实在是某种缘分。……它象一盏指路明灯,让我看到,学术文本其实还可以这样写!这坚定了我选择学术生涯的信心。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教授)
分析性强,充满创新……这本书将会在未来许多年里激发我们的思考。
——陈学霖(历史学家)
黄仁宇展示明代宫廷政治的礼仪与实践之侧面,精通其中错综复杂的细节,并且有能力让人们明白。他所讲述的故事结构灵巧,颇具深意,似非而是。从长远来看,即使1587年是“无关紧要的一年”,然而这一年充满了插曲,每个插曲都传递出未来戏剧的预兆。
——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
任何语言写成的此类著作中,没有一本书是为整个中国史领域而存在的。本书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它很有技巧地传达出了人生的本质,让读者对中国政治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把另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看作近在眼前、明白易懂的事物。
——牟复礼(Frederick W.Mote),(汉学家)
一位深受尊敬的学者引人注目地描述了明王朝最后数十年的政治制度,并让人正确看待书中主要人物的复杂动机……其他任何一本书都没有如此生动鲜活地呈现传统中国政府的氛围。
——穆四基(John Meskill),(加利福尼亚大学巴纳德学院教授)
与众不同,深思熟虑……运用诗人或小说家的技巧,揭示寻常情节中所含的细微意义,并乐在其中。
——拉铁摩尔(David Lattimore),(布朗大学教授)
《万历十五年》尽管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作品,但却具有卡夫卡小说《中国长城》那样的超现实主义的梦幻色彩。后者是一部好看而又令人沮丧的小说。
——厄普代克(John Updike),(美国畅销书作家)
就我个人的阅读经验,《万历十五年》更像是一部精彩纷呈的“心态史”,展现皇朝和士人世界的斑斓画面,其运思与灵动之气颇得法国年鉴学派第三代之韵味,内中又透着黄仁宇多年沉浸史料的非凡功力,单就熟读明实录的毅力而言,就非一般流行作家可望其项背。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出现的诸多模仿之作无法与其比肩而立的缘故。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授)
黄仁宇以充满魅力的笔调、独特的措辞和丰富的想象力掳获了广大读者的注目,他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家中的一个异数。
——林载爵(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发行人兼总编辑)
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1982年在中华书局出版不久,我就读了这本著作,并深深地为这新颖的题材和写法而吸引。……改革开放促进了民众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万历十五年》倾注的热情,反映了民众渴望史学变革的愿望。
——刘志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我发现,历史学者文风的改造固属不易,在扎实的史料功夫基础上有自己的深刻见解则更难。由此感到,黄先生实在不是一个易得的人材,不信,请在今天的中国史学家中找出这样一个来!
——赵世瑜(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二十年来,黄仁宇在中国青年一代中找到了越来越多的知音。……一位学生对我说过,黄仁宇是使他真正发现了历史学的美感与魅力的学者,人们常常可以在史学新秀的作品中发现黄仁宇的影响。
——萧功秦(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黄仁宇教授的《万历十五年》一书,作为一部成功的历史学著作,出版二十余年来多次刊行而不衰,其读者面也早已不限于史学界,这实在是一件值得史学工作者们思考的事情。
——商传(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是一部奇书。奇就奇在他用某一年写整部明史,用一个皇帝、一个宰辅、一名战将、一名文人来写“大明帝国”的“定数”,单从角度的新颖,体例的独特,以及论述的精赅而言,这本薄薄的书,对学人的启发却是丰博而深远的。
——谢冕(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多少年来,史学家们苦苦思索——历史著作怎么写才好看?这部书给了我们莫大的启示!其叙述方法的创新意义绝不亚于研究方法本身,恰是后者的集中体现。一个无关紧要的年份、七位当时的人物——就这么简单几笔,却勾勒出一个时代、一条历史长河,此书从而引起强烈反响。但是,此书绝对是一部严肃的史学著作,看似随意的说法都有扎扎实实的史料为后盾。作为明史专家的作者,认真遵循着治史的准则而又不拘泥于此,提炼、升成直至凝聚成平实且深刻的文本。
——叶坦(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
大约是在1983年,我读了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一部资料详实的历史著作,能够写得如此生动而不失学术水准,已属难得,更不用说有一种视野宽广的历史思考贯穿其中。
——梁治平(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他以叙事史学的手法,在学院的历史书写主流之外,为我们铺陈了一条探究历史的可能道路,而这也是当前中文历史书写里最为欠缺的。……一部历史名著……一旦成为过去,它就再生为艺术。
——江政宽(台湾玄奘人文社会学院讲师)
许多访谈表明,多年以来《万历十五年》为黄仁宇在知识大众中树立了一个史家的品牌。
——甘琦(万圣书园创办人)
黄仁宇把中国历史从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横切了一刀,这不仅使他获得了全新的观察角度,也使他获的文本。
——叶坦(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
大约是在1983年,我读了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一部资料详实的历史著作,能够写得如此生动而不失学术水准,已属难得,更不用说有一种视野宽广的历史思考贯穿其中。
——梁治平(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他以叙事史学的手法,在学院的历史书写主流之外,为我们铺陈了一条探究历史的可能道路,而这也是当前中文历史书写里最为欠缺的。……一部历史名著……一旦成为过去,它就再生为艺术。
——江政宽(台湾玄奘人文社会学院讲师)
许多访谈表明,多年以来《万历十五年》为黄仁宇在知识大众中树立了一个史家的品牌。
——甘琦(万圣书园创办人)
黄仁宇把中国历史从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横切了一刀,这不仅使他获得了全新的观察角度,也使他获得了全新的文字感觉。
——李方(《中国青年报》编辑)
这本书的撰写,确实拓新了我们看待历史、观察社会的眼光。
——傅璇琮(学者,《万历十五年》初版责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