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册
为庆祝傅聪出生合影(1934年)
为庆祝傅敏出生合影(1937年)
母亲与儿子合影(1939年)
傅雷在寓所小花园(1953年)
朱梅馥在寓所小花园(1953年)
傅聪在寓所小花园(1953年)
傅敏在寓所小花园(1953年)
朱梅馥与傅聪(1953年)
朱梅馥与傅敏(1953年)
傅聪在波兰华沙为比赛做准备(1954年)
朱梅馥在杭州黄宾虹寓所前(1954年11月)
傅雷最后为黄宾虹拍摄的照片(1954年11月)
傅聪比赛获奖后留影(1955年)
傅聪获奖后为听众签名(1955年)
傅雷、朱梅馥与傅聪在书房(1956年夏)
上海音乐会结束后,傅聪与父母同游杭州九溪十八涧,这是傅聪与父母的最后一次出游(1956年)
傅雷、朱梅馥、傅聪在杭州宾馆(1956年)
傅聪回国度假,为上海音乐会作准备,父子在琴旁切磋(1956年)
傅敏1956年考入外交学院,成为父母与傅聪在北京时的联络员
母亲在寓所前阳台。一九五七年五月后,随着反右运动的深入开展,父亲的信逐渐少了,主要由母亲代笔与傅聪写信联络
朱梅馥俯视傅雷给孩子写信(1958年)
伦敦,傅聪凝视着一九五九年二月八日于欧洲首次登台演出之海报,喜悦心情中包含着无限忧伤与思念;关注着他艺术人生的父母却在万里之外,无法聆听他在海外的首演。自此,傅聪赤手空拳,以自己高超琴艺,开始了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的光辉征程。
1960年,逆境中的傅雷
傅聪与弥拉结婚照(右一为弥拉父亲梅纽因)
傅雷(1961年秋)
朱梅馥(1961年秋)
1979年4月26日傅雷夫妇平反昭雪追悼会后,傅聪手抱骨灰盒,傅敏手捧遗像,前往龙华革命公墓
傅聪(78岁)与傅敏(75岁)(2012年)
2013年10月27日,傅雷夫妇骨灰安葬家乡上海浦东,墓碑正面镌刻傅雷家书名言“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墓碑背面镌刻墓主人的生平简介,全文如下:
傅雷,字怒安,号怒庵,上海浦东人氏。早年留学法国,归国后投身文学翻译,卓然成家。赤子之心,刚正不阿。“文革”中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悲怆离世。
朱梅馥,上海浦东人氏。早年毕业于晏摩氏教会女校。一九三二年与傅雷结为伉俪,相濡以沫三十四载。宽厚仁义,贤良淑德,与傅雷生则相伴,死亦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