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拓展
首先,它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作者描写了19世纪早期工业革命之前的英国社会,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符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尤其展现了特定时代下女家庭教师的地位。她的尴尬、她的希望、她的梦想、她的冲动、她的愤怒和她的追求等。所以,可以把它看成现实主义的小说。
其次,《简・爱》也有明显的哥特式小说的特征。哥特式小说的特征是:神秘幽暗的建筑里,有神秘幽暗的人物,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会做出疯狂的举止和行为。主题也总与情爱仇杀有关,情节发展突兀怪诞。小说中庄严肃穆、气氛怪异的桑菲尔德庄园,罗切斯特时而阴郁怪异、时而冲动暴躁的性格,还有女人伯莎·梅森的存在,都符合这些特征。伯莎・梅森是罗切斯特的妻子,却被他终年锁在阁楼上,不得露面,没有言语,没有对她的形象描写。最后她将桑菲尔德庄园焚于一把大火中。简被关在红屋子里时看到里德先生的魂灵;在饥寒交迫、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正巧倒在莫尔顿庄园并遇到自己的表兄妹;在莫尔顿听到罗切斯特发出的呼唤等超现实因素,正是典型的哥特式小说和浪漫主义小说的元素。
再次,还可以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看待这部小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作家的写作是为了实现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不了的梦想。作家和精神病人的区别在于:作家把自己的白日梦以一种很巧妙的伪装形式表现出来,表现得符合大众的道德观念,以此来使自己的白日梦得到宣泄和满足,获得他本来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能力获得的东西,比如权力、财富和爱情。以这些观念看《简·爱》,这部小说体现出来的作家的白日梦是什么?小说既有扎实可信的现实描写,又有超出想象、看似荒诞不经的细节安排。可以说,作者似乎有意表明,或者执意要填平浪漫和现实之间的沟壑。夏洛蒂·勃朗特出身于牧师家庭,她一出生母亲就去世了,她希望有一个母亲可以给她人生道路的指引和身处困境时的安慰。小说中缺乏可亲可敬的母亲形象,这可以追溯到作家在实际生活中自幼没有母亲保护的心理根源。作家写小说时并没有恋爱结婚,也没有逃离现实人生,或获得那么多的奇遇和机会。事实上,她希望有一个爱人。所以她一直在小说里寻找这种安慰,寻找一个爱人、一个家。在现实生活中,作家长相平平;在小说中,作家赋予主人公同样平凡的相貌,却有一颗不屈的、高贵的、渴望自由和平等的灵魂。作家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实现的,就寄希望于笔下的人物去实现。从这个角度看,《简·爱》的写作符合弗洛伊德对作家白日梦与文学创作关系的论述。
——刁克利:《诗性的寻找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欣赏》
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戴维・洛奇通过精读文本的方法得到这一发现:“书中约有八十五处提到家宅炉火,约四十三处形象地提到火,约十处实际地提到火,四处提到地狱之火。”也就是说,勃朗特不是单纯地就火而写火,而是以火这一特殊物质的场景描写,来表达另外一种文化、宗教的内涵。如:
“云层又高又淡。西边的天空也显得温暖,没有雨意的闪光带来了些寒意——它看上去就像一团燃烧的火,在如同大理石纹路的云雾的屏风后,有一个圣坛在熊熊燃烧,金红色的光辉从云层缝隙间透射出来。”
这段景色描写出现在简即将离开盖茨海德返回桑菲尔德府的时候。在这里,简妥帖地处理了里德太太的后事和两个表姐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了她的大度和理智。但是,在内心深处,简对罗切斯特的爱恋和思恋也越来越深,越来越强烈。这种爱恋与思恋又是不可言说的。尽管很圣洁,也须得藏在“如同大理石纹路的云雾的屏风后”去燃烧。如今,终于要回去了,终于可以离开这内心备受压抑的盖茨海德而见到久违的爱人罗切斯特了,心中是不可抑制的喜悦,犹如“金红色的光辉从云层缝隙间透射出来”。这里,作者赋予火一种希望的内涵,反映出简内心对爱的向往与喜悦。
——马静:《论〈简·爱〉风景描写的意象之美》
《简·爱》的回响
我很喜欢《简·爱》并深深地为其感动。这是一位女子的作品,但她是谁呢?请代我向作者转达我的敬意和谢意,她的小说是我多年来第一次读到的……最好的英文小说……
——[英]萨克雷
《简·爱》是一本非常聪明的书,这是毫无疑问的。确实,它是一本断然有力量的书。它的思想真挚,扎实,独到;它的文笔果敢,率直,切中要旨。
——[英]阿尔巴尼·威廉·冯布兰克
……我读完了简·爱小姐奇遇记,感到这书写得比奥斯丁和埃奇沃思在极盛时期写的东西要睿智得多。把五十个特罗洛普和五十个马丁诺捆成一包,再塞进五十个狄更斯和布尔沃给她们做伴,其价值不过与此相等。
——[英]约翰·吉布森·洛克哈特
《简·爱》的结尾过于圆满了,甚至脱离了那个时代女性不具备地位的社会特点,它是“败笔”。
——[美]辛克莱·刘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