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

[中国·民国·当代] 巴金

别名:李尧棠、李芾甘、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

外文名:BaJin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代表作品有《家》、《寒夜》、《随想录》等。

展开阅读 ▼
主要成就

荣誉奖项

1984年10月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1984年10月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1982年意大利“但丁国际奖”

1983年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1984年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85年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名誉院士称号

1990年前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1993年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资深作家敬慰奖”

1998年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

2003年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名人评价

冰心:“一位最可爱可佩的作家”“为什么我把可爱放在可佩的前头?因为我爱他就像爱我自己的亲弟弟们一样……他的可佩之处,就是他为人的‘真诚’……文藻和我又都认为他最可佩之处,就是他对恋爱和婚姻的态度上的严肃和专一……总之,他是一个爱人类,爱国家,爱人民,一生追求光明的人,不是为写作而写作的作家……”

萧乾:“巴金的伟大,在于敢否定自己。”

鲁迅:“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沈从文:“一件是太偏爱读法国革命史,一件是你太容易受身边一点现象耗费感情。前者增加你的迷信,后者增加你的痛苦……你感情太热,理性与感情对立时,却被感情常常占了胜利……”

曹禺:“我怀念北平的三道门,你住的简陋的房子。那时,我仅仅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无名大学生,是你在那里读了《雷雨》的稿件,放在抽屉里近一年的稿子,是你看见这个青年还有可为,促使发表了这个剧本。你把我介绍进了文艺界,以后每部稿子,都由你看稿、发表,这件事我说了多少遍,然而我说不完,还要说。因为识马不容易,识人更难。”

舒乙:“他说,人活着,说的和做的要一致,这是达不到的,达不到也要这样做,这个社会才能变得光明。”

金庸:“巴金是中国伟大的作家。”

王蒙:“他是我们的一面旗帜,也是榜样。”

文洁若:“我觉得,假若巴金不认识萧乾,巴金还是巴金,但假若萧乾不认识巴金,就不一样了。”

贾平凹:“巴老是我国当代文学巨匠,他的道德和文章,都是当代作家的一面旗帜。”

毕淑敏:“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正直、光辉,包括他提议建文革纪念馆,让整个民族反思、自省,都让我们敬佩。我要向巴老学习,做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学习他是一种精神的星火传承。”

草婴:“巴老最热烈的感情,就是对劳动人民最真挚的爱,特别是对下层人民深深的同情。”

1983年,法国总统密特朗来我国访问,又亲自在上海展览馆宴会厅授予巴金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认为他“是当代世界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自由、开放与宏博的思想已使他成为本世纪伟大的见证人之一”。

人物影响

半个世纪以来,巴金以自己的言论和艺术创作热情地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在“文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变得更好”的思想指导下,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叛逆性格和奴性人格的艺术典型以“立人”,从“说真话”到“写真实”以一贯之于他的全部人生经历和创作活动中,他多次强调“我说我写作如同在生活,又说作品的最高境界是写作同生活的一致,是作家同人的一致,主要的意思是不说谎。”同时巴金还贡献了以“两个一致”的典型化方法和“比较象活人”的性格真实的现实主义美学理论;追求真实,在《随想录》中一遍遍地虔诚而痛苦地忏悔,剖析自己的灵魂,猛烈地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深挖国人灵魂中的奴性,以人格的魅力参与现代伦理文化的建设。他所提供的带有强烈主观性、抒情性的中、长篇小说,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小说一起,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而巴金小说所创造的“青年世界”是 30 年代艺术画廊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部分,巴金也因此为扩大现代文学的影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展开阅读 ▼
轶事典故

带病入书

幼年多病的巴金从来没有读过大学。14岁时,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进入英语补习学校念书,刚刚一个月,就因病辍学。1925年,他到北京准备考北京大学,但是体检时发现患有肺病,无奈与北大失之交臂。因此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写,并且因患病而发生情绪、思想的变化,《灭亡》中的杜大心等就是如此。写《灭亡》时正是巴金治疗肺病与休养的关键时期,主人公杜大心也就因患有肺病而萌生暗杀军阀以解脱痛苦的念头。

因书得爱

1936年,巴金以《家》而成为青年之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有一个女高中生给他写的信最多,他们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女孩主动寄了张照片给巴金,然后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经过8年的恋爱长跑,年届不惑的巴金与这个名叫萧珊的女孩结为连理。比巴金小13岁的萧珊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让巴金动情的女人。

嗜书如命

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了,但是省吃俭用,他还是要买书。一天,一向依着他的萧珊实在忍不住对他说:“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不知道家里到底有没有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的巴金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第二天,他又带着孩子们去逛书店了。

笔名趣谈

巴金虽闻名海内外,但“巴金”两字的由来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而且经常被人误解来源,猜测这两个字来自于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其实不然。巴金在1957年9月27日致前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信中对自己的名字作了注解:“一九二八年八月我写好《灭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两个笔画较少的字。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在这时候我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个朋友姓巴,我和他在法国Cha-teau-Thierry同住了一个不长的时期。他就是我在《死去的太阳》序文中所说的‘我的一个朋友又在项热投水自杀’的那个中国留学生。我们并不是知己朋友,但是在外国,人多么重视友情。我当时想到他,我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个‘巴’字。从此‘巴金’就成了我的名字。”

展开阅读 ▼
人物生平

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

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

1923年,离成都去上海、南京求学。

1925年,8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因病于上海休养。9月,参加发起无政府主义组织上海民众社并出版《民众》半月刊。本时期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一些著作。

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开始写作《灭亡》。

1928年12月,回上海。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

1933年,任《文学季刊》编委

1934年,赴日本旅行。

1935年,8月,从日本回国。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务,主编《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生活小丛刊》等。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任《救亡日报》编委,与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

1938年,2月,写完《春》。3月,参加文协,被选为理事。

1940年七月始,辗转于昆明、重庆、成都、桂林、贵阳等地,从事抗日文化宣传活动。

1944年5月,与萧珊在贵阳花溪结婚。

1945年,于重庆作《第四病室》。11月返回上海。

1949年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文联委员。

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

1950年,7月,当选为上海文联副主席。11月,他参加了华沙第二次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后又五次访问前苏联。

1957年7月,任《收获》主编。同年始编《巴金文集》14卷本,至1961年编定后出版。

1966年8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贴出攻击巴金的大字报,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关进“牛棚”。1967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巴金被点名批判。随后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半。

1972年,妻子萧珊病逝。

1977年,任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83年任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中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4年5月,作为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应邀参加了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四十七届国际笔会大会。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随想录》之《病中集》、《无题集》等作品。

90年代后出版随笔集《再思录》,编辑出版了《巴金全集》(二十六卷)等。

2003年11月,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

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展开阅读 ▼
家庭成员

妻子:萧珊(1917-1972),与巴金厮守了28年直到逝世。原名陈蕴珍,乳名长春,鄞县人。1936年至上海,入爱国女子中学读书,参加学校戏剧演出,扮演话剧《雷雨》中的四凤,进而结识进步人士。同年始认识巴金,在巴金鼓励下,开始文学创作,处女作《在伤兵医院》发表于茅盾主编的《烽火》杂志。毕业后考取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1944年5月,在贵阳花溪与巴金结婚。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上海文学》、《收获》编辑,兼事文学翻译。病逝于上海。

女儿:李小林,四川成都人,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历任浙江省文化局《浙江文艺》编辑部编辑,《收获》文学杂志社编辑、副主编、编审,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副会长,上海作家协会第六届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任大型文学期刊《收获》杂志主编。

儿子:李小棠,1950年7月出生,笔名李晓。198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任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室编辑。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小镇上的罗曼史》、《继续操练》、《天桥》、《最后的晚餐》、《四十而立》等。作品曾获全国1985-1986年优秀短篇小说奖,1987-1988年《小说选刊》、《人民日报》文艺部全国中篇小说奖,上海第二届中长篇小说奖。

展开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