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聪

[英国] 傅聪

(1934-2020)

外文名:Fu Cong、Fou Ts'ong


傅聪(Fou Ts'ong,1934年3月10日-2020年12月28日),生于上海。英籍华裔钢琴演奏者。

1953年,在第4届世界与友谊联欢节中获钢琴比赛第3名,受邀赴东欧各国演出。1955年,获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第三名以及“玛祖卡”最佳演奏奖。1959年,在伦敦皇家节日大厅,与指挥家朱力尼合作演出。1982年12月,受聘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兼职教授。1983年,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1985年,担任肖邦国际钢琴大赛评委。1998年,参加第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在北京世纪剧院举办音乐会。2001年2月,在新加坡举行钢琴独奏音乐会;同年,在北京保利剧院举办独奏音乐会;与香港小交响乐团合作举办音乐会。

2006年,在上海音乐学院第三届(莫扎特)国际钢琴大师班上进行讲座。2008年,在杭州举行“纪念傅雷诞辰100周年钢琴独奏音乐会”。2009年10月,在台北音乐厅举办“海顿钢琴独奏会”。2010年,参加中国国家大剧院举办的“肖邦诞辰200周年”系列音乐会;同年,担任第十六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评委;同年,担任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钢琴比赛的评委。2011年11月,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独奏音乐会。2012年4月,在台湾音乐厅举办独奏音乐会;同年,在台湾师范大学举办大师班。2014年5月,在杭州大剧院举行独奏音乐会;同年,在武汉琴台音乐厅举办音乐会。

2020年12月28日,傅聪因新型冠状肺炎在英国逝世,享年86岁。

展开阅读 ▼
主要成就

获奖记录

音乐类

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结果
1955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获奖
1953第4届世界与友谊联欢节-钢琴比赛第3名获奖
1955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玛祖卡舞曲奖获奖
1963第6届格莱美奖-最有前途古典录音新人提名

演奏风格

风格特征

傅聪是一位感情敏锐、具有诗人气质的钢琴家,擅长以精致的技巧和细腻的触键,演奏一些韵味和意境深邃的欧洲作曲家的作品,尤其以擅长演奏莫扎特、肖邦、德彪西的钢琴作品。他凭借自己具备的对中国文化艺术传统的素养,常以中国传统的哲学、伦理、诗词和美术等方面的理论观点和艺术表现方法,去理解和解释欧洲音乐家的作品,因而他的演奏富于中国和东方风格的意境,形成了他在钢琴表演艺术方面的艺术特色。

傅聪的演奏维持了两个方向上的张力。一个是“儒家”风骨——“入世”的“家国情怀”,音乐表情往往深挚而热切,带有某种“顶真”和“执着”的倔强感觉,尤其体现在他演奏肖邦悲剧性作品的时候;另一个是“道家”气韵,讲求“出世”的灵动和超越,追寻自如、放松、纯真而无造作的理想境界,例如他手下的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和(部分)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傅聪的钢琴表演艺术,一方面强调忠实音乐作品的原作,认为一个演奏家对待音乐作品,应当像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对待《圣经》,或者是一个虔诚的伊斯兰教教徒对待《古兰经》一样,必须无条件服从它。但是另一方面,在傅聪所演绎的西方音乐艺术中又蕴含着某种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神内涵。这看似矛盾的两个特点构成了傅聪钢琴表演美学思想的核心。

曲目范围

傅聪的演奏曲目广泛,上自巴赫、斯卡拉蒂,下至巴托克、斯克里亚宾都能胜任。尤其擅长演奏莫扎特、肖邦、德彪西的作品,对亨德尔和斯卡拉蒂作品的诠释也有其独到之处。

人物评价

傅聪的演奏不仅是卓越的,而且是肖邦作品真正的诠释者。(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评)

傅聪是当今世界乐坛最受欢迎和最有洞察力的莫扎特作品的演奏家。(英国《泰晤士报》评)

很久以来,我们没有听到变化这样多的触键,使钢琴能显出最微妙的层次的音质。在傅聪的思想与实践中间,在他对于音乐的深刻的理解中间,有一股灵感,达到了纯粹的诗的境界。(友余《键盘上的奇迹》评)

傅聪的演奏情感饱满,注重内涵,但又排斥无病呻吟式的感伤,讲究趣味的纯正和高洁。这也正好与中国士人传统中追求“风骨”和“气节”的传统达成合一。(音乐学者杨燕迪评)

展开阅读 ▼
人物生平

1943年开始学钢琴。1944年,师从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指挥家梅百器学琴三年。1951年,师从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勃朗斯坦夫人学琴一年。1952年2月,同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了贝多芬的《协奏曲》。

1953年,应邀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出贝多芬的《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4届世界与友谊联欢节中获钢琴比赛第3名,受邀赴东欧各国演出。1954年赴波兰留学。1955年,获得了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第三名以及“玛祖卡”最佳演奏奖,是东方人首次在这项赛事中获奖。

1956年,傅聪首度到欧洲进行巡演,被誉为“钢琴诗人”。1959年,在伦敦皇家节日大厅,与指挥家朱力尼合作演出。1961年,在美国首次举行音乐会。1963年,凭借斯卡拉蒂奏鸣曲专辑获第6届格莱美奖提名。

1973年,参加第一届香港艺术节,举办独奏音乐会,并与小提琴演奏者梅纽因合作演奏。1977年,与香港青年交响乐团合作演出。

1982年12月,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演奏了舒伯特《a小调奏鸣曲》、崔世光的《山东风格组曲》《山泉》等作品,同时受聘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兼职教授;同年,与指挥家曹鹏、上海交响乐团合作举行音乐会,演奏了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等作品。1983年,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1985年,担任肖邦国际钢琴大赛评委;同年,在上海音乐厅举办肖邦作品音乐会。1998年10月,参加第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在北京世纪剧院举办音乐会。1989年,在香港文化中心举办音乐会。1991年,在香港艺术节,与华沙室内乐团合作举行音乐会。

2001年2月,在新加坡举行钢琴独奏音乐会;10月,在北京保利剧院举办独奏音乐会;同年,与香港小交响乐团合作举办音乐会。

2004年4月,与香港小交响乐团合作举办音乐会。2005年1月,在天津大剧院中礼堂举办独奏音乐会。11月,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举办音乐会。

2006年4月,与小提琴演奏者薛伟在杭州举行音乐会;同年,在上海音乐学院第三届(莫扎特)国际钢琴大师班上进行讲座。

2007年10月,在深圳大剧院举行独奏音乐会,演奏了德彪西的《英雄摇篮曲》、海顿的《c小调钢琴奏鸣曲》、肖邦的《玛祖卡三首》等作品;12月,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举办独奏音乐会。

2008年,在杭州举行“纪念傅雷诞辰100周年钢琴独奏音乐会”;同年,在上海音乐厅举办独奏音乐会,演奏肖邦、海顿、舒伯特等人的作品。2009年10月,在台北音乐厅举办“海顿钢琴独奏会”。

2010年,参加中国国家大剧院举办的“肖邦诞辰200周年”系列音乐会;同年,担任第十六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评委;同年,担任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钢琴比赛的评委;同年,在海口举办独奏音乐会,演奏了《Contradanse》《Cantabile》《Barcarolle》以及《Polonaise Fantasie》等作品;同年,与澳门乐团合作,在澳门文化中心上演“傅聪的荣归”音乐会。

2011年11月,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独奏音乐会;同年,在河南艺术中心音乐厅举办独奏音乐会,演奏了贝多芬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李斯特的《彼德拉克十四行诗之123》、肖邦的12首练习曲以及舒伯特的3首钢琴曲。

2012年4月,在台湾音乐厅举办独奏音乐会;同年,在台湾师范大学举办大师班;5月,在天津大剧院音乐厅举办独奏音乐会。

2013年4月,在河南艺术中心音乐厅举办独奏音乐会,演奏了德彪西《向海顿致敬》、贝多芬《E大调奏鸣曲作品109号》、舒伯特《G大调奏鸣曲作品894号》以及斯卡拉蒂的六首奏鸣曲等作品。

2014年5月,在杭州大剧院举行独奏音乐会,演奏莫扎特与肖邦的作品;同年,在武汉琴台音乐厅举办音乐会,演奏了肖邦、莫扎特的作品。

2020年12月,傅聪在英国感染新冠肺炎。2020年12月28日,傅聪因感染新冠病毒在英国逝世,享年86岁。

展开阅读 ▼
家庭成员

傅聪的父亲傅雷是翻译家、文艺评论家。翻译代表作有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福尔德的《老实人》《天真汉》、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著作。傅聪在留学海外之后,傅雷仍通过书信的形式表达对傅聪的关怀与教育,这些书信后出版为《傅雷家书》一书。

傅聪的首任妻子是英国小提琴演奏者梅纽因的女儿弥拉;第二任妻子是华裔钢琴演奏者卓一龙。

展开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