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代十国·两宋] 陈抟
别名:陈图南、扶摇子、白云先生、希夷先生、清虚处士
外文名:Chen Tuan
陈抟(871-989),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人称白云先生,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后唐明宗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隠居武当山二十余年。又移居华山云台观,止少华石室。后周召为谏议大夫,不受。宋太宗太平兴国时朝京,赐号希夷先生。端拱二年卒。有诗六百余首,已散佚。《宋史》卷四五七有传。今录诗十六首。
五代、北宋之间,有个著名的道教学者陈希夷,就是传说中的“陈抟老祖”,他留下一篇传世之作,名《心相篇》,推崇道家承负思想,与那些江湖流传的相面术不可同日而语,比曾国藩的《冰鉴》更为大气,颇有止恶扬善之功,读之耐人寻味。今原文加译文呈现,供大家一观。
易学
陈抟学术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以《老》学为主,兼融道家易。从《老子》等书中的宇宙人物生成论,又以道家反本说和《老子》返朴归真、归根复命的信念为旨归,将《周易》卦爻变化的节序性、规律性的思想与《老子》论道体的自然无为思想相结合,将道体的虚无自然看作是具象个体变化的本质,而具象个体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规律性和节序性又是虚无自然道体的内容和显现,道体不离个体变化之用,个体变化之用显现道体的内容,从而以体用的方式贯通道体与器用,沟通形上与形下,为道教修持确立形上的本体依据,也为形上的道体奠定形下的现实的、物质的基础。做到既“穷高极远”,又能落到实处。系统地构筑起人物生成及修炼还元的理论体系。
从隋唐内丹道的流变看,内丹道流也多征引《老子》“专气致柔”等语为典要。这是陈抟学术思想的主要来源。陈抟将内丹理论系统地建立在对《老》与道家易的阐发上,他以老庄易相发明的思想方法,深受先秦道家与王弼及唐人的影响。
陈抟继承先秦两汉等道家易思想,在《正易心法》的注文中,陈抟引用《列子·天瑞篇》的说法,以《老子》“视之不见”的道、解释《周易》所谓“易”,说:“易者大易也,大易未见气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日易。易者,希微玄虚凝寂之称也。及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
《老子》书中有“道生一”云云,陈抟继承《列子》的观点,以“通”与“易”相论释,谓易变为一,是万物形体生成变化的开始,这是从探绩万物之“原”’的意义上将二者融合起来,在《无极图》中,这个“原”被概括为“复归于无极”。其见解在陈景元《道德经注》、《南华经注》中多有记载。
象数
所谓“象”,就是指《周易》中卦象和爻象,以及用卦象和爻象表现世界生成发育的万有现象,从中寻求万物变化的规律。陈抟的《先天图》是其象学代表。《宋史·朱震传》说:“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邵雍的易学被称为先天易学,据一些史料称,其与陈抟所传之先天图有关。所谓先天图,主要指的是乾坤坎离的图式。
所谓“数”,就是指《周易》中的数学、数理以及“河图”、“洛书”中的符号数学规律。陈抟的《易龙图》是其数学代表。《宋史·艺文志》易类有陈抟《易龙图》一卷,《宋文鉴》卷八十五保留有《龙图序》一文。陈抟创作的《易龙图》,在中国道教史和科技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无论是以“易图”建构各学科的框架体系,还是以易理为指导思想规范各学科的学术走向,都对中华文化学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自我评价
伏念山野生居昊地,长自汉南,成童以习业儒林,壮岁而褊游洞府,性同猥乌,心若土灰,不晓仁义之浅深,安识行藏之去就。败荷作服,脱摔为冠,体有青毛,足无草履,有意慕羲轩之道,无心诵管乐之篇,《南华》、《道德》频看,黄阁玉堂绝念,数行紫诏,徒烦彩凤衔来,一片闲心,已被白云留住。苟临轩陛,贻笑圣明。
历史评价
宋太宗:抱道山中,洗心物外,养太素浩然之气,应上界少微之星,节配巢由,道遵黄老。怀经纶之长策,不谒王侯;蕴将相之奇才,未朝天子。
北宋魏泰:图南有经世之才。
南宋陆九渊:希夷之学,老氏之学也。
清代胡渭:希夷,老氏之徒也。
《指玄篇》:共81章,阐述引导养生及使水银还成丹的事情。
《易龙图》:此书是陈抟对《河图》、《洛书》研究的专著,卷前有作者自序云“龙马始邓负图出於伏羲之代,在太古之前,今存已合之位,或疑之以陈其未合之数耶。於仲尼三陈九卦之义,探其旨所以知之,且龙图本合,则圣人不得见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陈其象。圣人观象而明其用,是龙图者,天散而示之,优羲合而用之,仲尼黜而形之。今略述其概焉。”是《易》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先天图》:主要指的是乾坤坎离的图式。据史记《朱震传》记载,邵雍的《先天图》即传自陈抟。
《无极图》:丹道养生的符号图式。
陈抟(tuán),字图南,亳州真源县(今河南省鹿邑县)或普州崇龛(今安徽省涡阳县义门镇)人。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年)十月十日生,四五岁时,在涡水岸边游戏玩耍,有青衣老妇给他哺乳,从这以后陈抟日益聪明颖悟。长大后,他读经史百家,一见成诵,一点都不会忘记,以诗著名。
五代后唐长兴年中(931年),赴试进士落第。从此不求俸禄官职,以山水为乐。
陈抟自己曾说过遇见了孙君仿、獐皮处士二人,他们道行高尚,对陈抟说:“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
后唐清泰二年(935年),陈抟就前往栖居在那里。在那儿陈抟服气辟谷修道二十多年,只是每天饮几杯酒而已。后陈抟移居华山云台观,又再次移居少华山石洞中。每当他睡觉时,多是一百多天不醒。
周世宗喜好道士烧炼丹药点化金银的法术,有人把陈抟的名上奏朝廷。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周世宗命令华州把陈抟送到朝廷,留陈抟在皇宫中居住了一个多月,周世宗向陈抟询问点化金银的法术。陈抟回答说:“陛下为四海之主,应当以致力治国为念,怎么留意黄白方术这样的事情呢?”周世宗不责怪他,任命他为谏议大夫,陈抟坚决辞谢接受这一职务。已经知道陈抟没有其他方术,周世宗就放他回到原来居住的地方,诏令该州长官逢年过节慰问陈抟。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成州刺史朱宪向皇帝辞别赴任时,周世宗命令他带五十匹帛、三十斤茶叶赐给陈抟。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陈抟来朝廷进觐,太宗对待他很优厚。
太平兴国九年(984年),陈抟再次来朝觐,皇帝更加以厚礼对待他。对宰相宋琪等人说:“陈抟独善其身,不为势态利益所干扰,才是真正的方外之士啊。陈抟在华山居住已经四十多年,估计年龄将近一百岁了。他自称经历五代离乱之世,庆幸现在天下太平,所以来朝廷进觐我,他的看法很值得一听。”于是派中使送陈抟到中书省,宋琪等人从从容容询问陈抟说:“先生得到的玄默修养的方法,可以传授别人吗?”陈抟回答说:“我是一个山野隐士,对当下的世道没有什么用处,我也不知道神仙炼丹化成金银之事、吐纳养生之理,无此类方术可以传授。假使能让白日冲天,对当今世道又有什么好处呢?现在圣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一样的外表,博古通今,深究治乱,真是有道德仁义圣明的君主。现在正是君臣上下同心同德,兴起改革以使天下太平的时候,勤行修炼的功劳也不及此。”宋琪等人称好,把陈抟的话告诉皇上,皇上对陈抟更加器重。同年,太宗下诏赐号希夷先生,并赐给一套紫衣,挽留他住在朝宫,命令官吏扩增修葺他所居住的云台观。皇上多次与陈抟和唱诗赋,几个月后放他回山。
陈抟喜好读《易经》,手不释卷。常常自号扶摇子,撰写《指玄篇》八十一章,阐述引导养生及使水银还成丹的事情。宰相王溥也撰写了八十一章来笺注《指玄篇》的要旨。
陈抟又有《三峰寓言》及《高阳集》、《钓潭集》,六百多首诗。
陈抟能预知人意,他的斋室中有大瓢挂在墙壁上,道士贾休复心里想要这个大瓢,陈抟旋即知道他的意思,对贾休复说:“你来不是有其他事情,是想要我的大瓢而已。”陈抟叫侍者取瓢给贾休复。贾休复大为吃惊,认为陈抟是神仙。
有个叫郭沆的人,小时候居住在华阴,曾夜宿云台观。陈抟半夜叫他赶快回家,郭沆犹疑不决;过了一会儿,陈抟又说:“你可以不回去了。”第二天,郭沆回到家中,果然他的母亲在那天半夜突然得心痛病几乎死去,一顿饭的功夫又好了。
端拱初年,陈抟忽然对弟子贾德升说:“你可以在张超谷凿石为室,我将要在那里休息。”
端拱二年(989年)秋七月,石室凿成,陈抟亲自写几百言作为奏表,奏表大略说:“我气数将尽,圣朝难以依恋,随后将在这个月二十二日化形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后果然如期仙世,经过七天四肢身体还有余温。当时有五种颜色的彩云掩盖堵塞洞口,经月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