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中流击楫

来源/Src: 中国上下五千年 > 第六章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作者/Au: [中国] 曹余章
字数: 1433字
原文

中流击楫

王导清明节在新亭布衣祝酒,触动了东晋许多南渡官员的思乡之情。大家纷纷向元帝上书要求北伐。身在京口(今江苏镇江)的官员祖逖也赶到建康参加了请战的行列。

祖逖在给元帝的奏折中说:“原先只因晋室内部各藩王自相残杀,才使中原落入胡人之手。现在那里的百姓惨遭迫害,他们都想反抗复仇。因此,只要圣上能颁旨北伐,臣等愿立刻领兵出征。北方的百姓也一定会热烈响应的。恢复中原、洗雪国耻,也指日可待。”

可是晋元帝却认为自己在江南的政权还未十分稳固,贸然北伐会损耗力量,让敌人有机可乘,因此对祖逖等人的请战要求一拖再拖,迟迟不答复。

最后,在祖逖的一再要求下,晋元帝只好采取敷衍的办法,任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并象征性地拨给他一千个人一年的口粮和三千匹布帛作为军饷,而武器则一点儿也没给。祖逖没有计较,领到了旨令,他就立刻从建康赶回京口,自己组织人马,准备北伐了。

祖逖浓眉大眼、体魄强健,此时已五十岁出头,但仍精力充沛,正气凛然,一点未改年轻时与刘琨闻鸡起舞的锐气。匈奴占领中原的时候,祖逖也带着家眷与乡里的百姓一同到南方避难。一路上,他主动替大家维持秩序,照顾老弱病残,并将自家携带的粮食、衣服和药物等拿出来分给有困难的群众,把自己骑的马让给病人骑。他的行为赢得了乡里百姓的敬重。大伙儿推选他为“行主”,就是逃难队伍中的领头人。这支队伍辗转到了京口,终于安定了下来。祖逖就将难民中的青壮年组织起来练武,准备在时机成熟时收复中原。附近的北方难民和有志复国的志士仁人,也纷纷前来投奔他。因此,他已经有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

此刻,京口的百姓听到祖逖要出师北伐,大家都摩拳擦掌,纷纷前去报名从军。祖逖的队伍一下子便扩大了几倍。不久,他便购办了十条大船,率领这支队伍横渡长江北上。这一天,京口百姓聚集江边,敲锣打鼓为壮士们送行。

祖逖身穿战袍、腰佩宝剑,威武地站在帅船上,拱手向群众辞行。船至江心,滔滔的江水似乎仍在诉说着送行百姓的热诚嘱托和期望。不知哪条船上的士兵,唱起了荆轲刺秦王时的《易水歌》,使气氛更显得慷慨、悲壮。一股热流和豪情涌上祖逖的胸口,他情不自禁地拿过士兵手中的船桨,拍打着船舷对大家高声地说:“兄弟们,我祖逖此去,若不能收复中原,下次回来渡江时,当葬身江底!”

听了祖逖的誓言,他的部下也都激动万分,大伙齐声回应道:“愿与将军同生死!”这就是“中流击楫”这句成语的来历。

祖逖率领队伍渡江以后,先在淮阴铸造兵器、训练士兵、扩充队伍。不久,他便训练出了一支数千人的军队,正式开始北伐。

当时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有许多地主豪强的武装,他们乘中原的政局混乱,各自割据一方,建立坞堡,互相攻伐。祖逖就根据情况团结愿意北伐的力量,坚决打击那些投降胡人、顽固阻挡北伐的势力。

他先用分化的方法消灭了谯郡的坞堡主张平的势力,收编了他的武装。蓬陂(今安徽涡阳西北)坞堡主陈川勾结后赵国主石勒纠集五万人马企图阻挡北伐军。祖逖用诱敌深入的计策,将强敌引入峡谷围歼。敌军只剩下七八百人,在后赵将领桃豹的带领下逃回蓬陂坞。祖逖又率军围困住了蓬陂坞。石勒派他的大将刘夜堂押运粮草企图救援桃豹,结果又被祖逖派军队在半路上截了粮草,赶跑了刘夜堂。桃豹走投无路,只得弃坞逃跑。

就这样,祖逖的北伐军在中原百姓的支持下,节节胜利、越战越强。几年之内便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连后赵国主石勒也不得不派使者与祖逖谈判讲和。老朋友刘琨也为祖逖北伐的胜利兴奋得彻夜难眠。

祖逖在作战中常常身先士卒,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因此他的北伐军不但作战勇敢,而且纪律严明。他的军队所到之处,当地的父老乡亲们都纷纷宰牛宰羊,欢欣鼓舞地设宴慰劳,还编了歌儿传唱对祖逖的感激之情。

正当祖逖踌躇满志地准备继续进军黄河以北、收复整个中原的时候,晋元帝却害怕他势力太大难以控制,突然派人接管了他的兵权。这时,又传来了他的好友刘琨被朝廷害死的消息。祖逖心中忧愤难平,终于抑郁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