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高允实话实说

来源/Src: 中国上下五千年 > 第六章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作者/Au: [中国] 曹余章
字数: 1256字
原文

高允实话实说

北魏越来越强大。但在东晋初年,北魏的前身——鲜卑族拓跋部,还是我国东北一个很落后的游牧部落,由于吸收了中原的先进文化,从奴隶制度过渡到了封建制度,逐渐地强盛起来。公元386年,鲜卑的贵族拓跋皀,在山西北部、内蒙古等地建立了北魏(初称代国,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称魏道武帝。

北魏建立初期,道武帝很注重吸收人才,特别重用了一大批汉族的士人。在这些人才的辅佐下,北魏先后并吞了后燕、夏、北燕、北凉等,终于统一了中国北方,形成了与南朝对峙的局面。到了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的时候,北魏统治者就想修国史,以宣扬祖宗的功绩。

负责主修国史的是当时的三朝元老崔浩,他是道武帝拓跋皀时的大臣,曾为北魏统一北方立下过汗马功劳。他学识渊博,但为人固执,因此得罪过很多鲜卑贵族。接受了修史的任务后,他便找来了当时任著作郎并为太子老师的高允,希望他能协助修史,高允答应了。

从此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编史的体例,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的写法。高允态度严肃认真,深得崔浩信任。

修国史的事情受到鲜卑贵族们的极大关注,他们害怕国史中有对他们祖上不敬或不利的记载,更希望通过修史能够美化他们的部族。崔浩是个倔骨头,对他威逼利诱都是白搭,他们便把目标对准了高允。

高府一时成为贵族们最常光顾的地方,他们用高官厚禄诱惑高允,有的甚至托太子帮忙,但都遭到高允的严词拒绝。高允回答他们的只有一句话:“我会照着历史原貌去写的。”

贵族们万万没想到,一向温文尔雅的高允竟敢对他们说不。从此,他们对高允怀恨在心。

几年后,国史修好了。因为里边如实记载了北魏开国前的社会面貌,如有些制度、风俗很落后,很野蛮;还记载了很多贵族包括皇室前代一些不光彩的事情。这样,国史就受到了贵族们的强烈攻击,魏太武帝也很是不满,但由于是他让崔浩如实去写的,也不好发作。

不久,倔犟的崔浩又把国史刻上了石碑,并把石碑竖在祭天坛前的大路两旁,供人去参观。这下祸可惹大了,贵族们纷纷弹劾说,这是在天下人的面前丢皇室的脸。魏太武帝闻知大怒,他命令把写国史的人统统抓起来查办。高允是主要的撰写人,自然在查办的行列,这可急坏了太子。

太子找到高允,对他说:“皇上要查办写史的人,明天我陪你去见皇上,皇上问你的时候,你就照我说的去回答,千万不要讲别的意思。”

第二天高允跟着太子一起去见太武帝。太子对太武帝说:“高允这个人办事向来很谨慎,国史的撰写全是崔浩指使,与他无太大关系,请陛下从宽发落他吧。”

太武帝便问高允:“国史都是在崔浩的指使下写的吗?”

不料高允回答:“不能这么说,崔浩只是负责大的纲要,具体的是我和别的著作郎写的。”

太武帝转过头无奈地看看太子,太子急忙又说:“高允怕是见了陛下吓糊涂了。我刚刚还问过他,他说是崔浩指使干的。”

太武帝又问高允:“真是这样吗?”

高允说:“我怎么敢欺骗皇上呢。太子要我照他说的来回答,完全是出于好心,是为了替我开脱罪责。”

高允的忠厚老实,反倒使魏太武帝产生了好感,对太子说:“高允死到临头,仍敢说真话,这很难得。我不治他的罪就是了。”

后来魏太武帝下令要把崔浩满门抄斩,要高允起草一道诏书,高允却进谏说:“国史是按照史实写的,崔浩何罪之有?我实在写不出治罪崔浩的诏书。”

魏太武帝听了,勃然大怒:好一个高允,朕已经给了免罪的台阶,你却仍然不识好歹!他下令刀斧手把高允推出去斩了。太子赶快苦苦恳求,魏太武帝才把高允给放了。

高允实话实说、犯颜进谏的事情很快传扬开来了。

不过,崔浩却没有能逃过噩运,遭到了满门抄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