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来源/Src: 中国上下五千年 > 第十二章 民国
作者/Au: [中国] 曹余章
字数: 1411字
原文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开始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捍卫共和、反对倒退,一批近代民主主义知识分子针锋相对地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陈独秀出生于1879年的晚清,是安徽怀宁人,字仲甫,独秀是他的笔名。他一直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创办杂志,也是为了宣传新文化、新思潮。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就改名《新青年》,这样一改,名称上更契合杂志内容所倡导的“新”,知名度也变得更高。1917年《新青年》编辑部由上海迁到北京。之后,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大批知名学者,纷纷加入《新青年》的阵营,为其撰稿并参与编辑工作。这样,以《新青年》为阵地,一个崭新的文化阵营就在中国出现了。

在《青年杂志》的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了创刊词《敬告青年》。他历数中国社会的黑暗,鲜明地提出了新青年应有的六条标准,即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他还进一步提出科学与人权“若舟车之有两轮”,并举起了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从此,德先生(democracy)、赛先生(science)的口号响彻神州大地。由于旗帜鲜明、思想活跃、切中时弊,《新青年》很快便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新文化运动从反对政治专制出发,对思想领域的文化专制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对以孔教为代表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批判得尤为激烈,其焦点就是批判三纲五常,反对尊孔复古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明确揭示维护专制制度的孔教与民权、平等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提出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的护符”,袁世凯将孔教载入宪法就是为了复辟帝制。在批评旧的封建伦理道德的同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还大力提倡资产阶级的新道德,强调个性解放,提出没有个人的独立人格、个人的权利,个人的智慧才能便不能释放出来,社会便不能进步,国家也难以达到民主富强。

新文化运动还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它力图通过文学革命,把宣传封建思想的旧文学,改造为适合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学。1917年1月,在《新青年》上刊登了一篇留美学者胡适所写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在这篇文章里,胡适提出了不用典、不用陈套语、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须讲求文法之结构、不作无病呻吟、不摹仿古人、须言之有物八条改革文学的主张,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随后,陈独秀也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明确地举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他主张文学不仅要在形式上,而且要在内容上进行一次革命,并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一是“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二是“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三要“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而在这几个方面,做得最好的便是鲁迅。他在《新青年》上先后发表的《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等小说,出色地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和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为新文学树立了真正的典范。

正当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的时候,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了中国。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热烈欢呼,并从中看到了拯救中国的新希望。于是,他们由向西方学习转向研究和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过程中,中国产生了第一批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