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文从理的苏步青
新文化运动宣扬“德先生”、“赛先生”,这在当时的中国,尤其在广大知识青年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少人觉得,要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进而改变军阀当道的混乱格局,就必须依靠这两位“先生”。当一批人从“民主”出发,开始探寻新的救国之路时,另一批人则朝着“科学”救国的方向勇敢地迈进。著名数学家、有着中国近代数学奠基人之称的苏步青,当时就是这样一位立志通过“数学”来改变国运的人。
说起数学,多数人恐怕会联想到抽象、枯燥的算式;但是,关于数学也流传着各种有趣的传说。有个故事说,古希腊的大数学家阿基米德利用他的几何学知识抵抗侵略者,放了几百面镜子反射阳光,烧了罗马人的战船。可惜的是,这个故事多半不是真的。近日美国有科学家做试验,用几千几百面镜子经过精确的计算拼成反射镜,但是依然没有成功地在太阳底下引燃大火……不过,谁让数学这么难懂呢?普通人只能通过传奇故事才能接近它。
不过也有些人是例外,苏步青就是一个具有数学天赋的人。他被国际上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与“东方第一几何学家”。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教育家,是中国大学数学教学体系的设计者之一,而且桃李满天下。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诗人。其实,苏步青从小就喜欢古典诗词,许多篇章都能倒背如流。而他之所以会弃文从理,那说起来还和传说中的阿基米德的情怀颇为相似,那就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
1902年,苏步青出生在浙江平阳山区的农村。他家是世代种地的农民,父母因为希望他将来能读书做官,光宗耀祖,所以给他取名“步青”,意思是“平步青云”。可是,在当时的农村,男孩就是家里的劳动力,所以苏步青才七八岁就不得不上山放牛、下田种地了。
苏步青眼见和他同龄的孩子每天挎着书包,神气地走进私塾念书,觉得又好奇又眼馋。所以,他常常赶着牛来到私塾门外,偷偷地听着屋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时间一久,没有上过学的苏步青竟然也能背出大段的《三字经》、《百家姓》了。他时常把这些偷学来的词句挂在嘴上,这让父亲觉得很惊讶——看来,应该把这个聪明的孩子送到学堂里去!
苏步青上学了,后来还去了平阳县城里的学校。起初,苏步青对数学不怎么感兴趣,因为他感到数学太简单,一学就会。至于作文,由于小时候在私塾“偷听”打下的基础,对于他更不在话下。1915年,苏步青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浙江省第十中学。作为该校的第一名,他在校四年的学杂费、伙食费被全免了,这可给家境贫寒的苏步青解除了后顾之忧。
接下来的一年里,十中悄然上演着一场围绕苏步青的“争夺大战”。教语文的老秀才认为苏步青作文写得好,评价说“有《左传》笔法”。他对苏步青说,你好好用功,将来可当个文学家。于是苏步青的人生旅途上,树立起了第一座闪光的理想之碑——当个文学家。可是教历史的老举人呢,也对苏步青赞赏备至。历史课上的那些问题,不管记忆的还是理解的,苏步青都回答得头头是道。老举人心想,这不就是他要寻找的高徒吗?于是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珍藏的《资治通鉴》等史书借给苏步青看。皇皇巨著,苏步青并没有视为畏途,他有一个安排,中学四年将其读完,到这一年年末,他已念完二十多卷。毫无疑问,苏步青内心也荡起了涟漪,直到演变为巨浪。在他的人生旅途上,第二座闪光的理想之碑——当个史学家——正悄然树起。
但顷刻之间,选择变得不再那么困难,因为只有一个选项了。所有的事情都因为一个老师。事情发生在1916年,也就是苏步青读中学二年级时,十中来了位数学老师,姓杨名霁朝,刚从日本东京留学归来。虽然同大家一样穿一身白竹布长衫,白皙的脸显得消瘦,但隐约中,杨老师的身上总透出一股与众不同的英气:满腔热血,浑身上下全是激情。第一堂课,杨老师竟然没有讲什么数学题目,而是大讲特讲当时的世界形势:“当今世界,弱肉强食。列强依仗船坚炮利,对我豆剖瓜分,肆意凌辱。中华民族亡国灭种之危迫在眉睫。”这仿佛是十几年前康有为给光绪皇帝的上书。接下来他的说话更似乌江边项羽的乌骓马在狂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都有责任救亡图存!要救国,就要振兴科学,发展实业,就要学好数学。”要知道,“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共识,是时代的呐喊。同学们的神经早已绷紧,课堂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磁场。这时,杨老师却用一种平静的语气导入正题,说明数学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讲述科学对国富民强的巨大作用。这真是上课的艺术啊!这堂课使苏步青失眠了,并且终生难忘。
后来,苏步青在回忆中这样写道:“杨老师直截了当地宣传科学救国的道理……我终于向杨老师表示:‘我想多学点数学,请多加指教。’”从此之后,“不管是酷暑严冬,还是霜晨晓月,都抓紧时间读书、思考、解题、演算,在数学上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为了证明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两个直角这一定理,我采用大同小异的二十种方法,并写成一篇论文,被送到当时浙江省的一个学生作业展览会展出。”中学阶段,苏步青演算的数学题不下于四万道。校史馆里,还珍藏着他的数学作业本。
持续了两年的“争夺战”以数学的胜利而告一段落,这个以前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的少年被数学家之梦紧紧攫住。当个数学家,已经成为苏步青的人生选择了。而杨先生的留日背景,无疑也给苏步青指明了一个方向——到日本去。
后来,学成后的苏步青立即归来报效国家,不到三十岁就成了中国知名的数学家。在一生的学术生涯中,苏步青主要是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了屹立于世界之巅的成果。
还有件小事值得一提。苏步青1931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当时,清华大学正在招贤,用比浙大高三倍的薪金聘请他,但他没有去,最后还是挑选浙大。当被问及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时,苏步青说:“我是温州平阳人,浙江是我的故乡,浙大牌子老,陈建功教授是我的良师益友,出国留学前我们就约定,回国后一起到浙大,共同把浙大数学系办好。”苏步青热爱家乡、言必有信的品格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