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来源/Src: 中国上下五千年 > 第十二章 民国
作者/Au: [中国] 曹余章
字数: 1318字
原文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京汉铁路大罢工遭到了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中国工人阶级由此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要实现“英德纳雄纳尔”,就必须联合一切革命阶级、阶层,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要代表。共产党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访问孙中山,同孙中山进行了多次的接触和长谈。在会见中,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建设革命党、建立革命军队和办军校的建议,孙中山对此显示出很大的兴趣,表示“愿意在国民党内进行共产主义宣传”。马林返回上海后,就向中共领导人提出“改变对国民党的排斥态度,并在国民党内部开展工作”。马林认为,国民党是一个多阶级联盟的革命政党,在南方有着广泛的政治基础,共产党应与其联合,共同进行斗争。马林还为此向国共两党提出了联合的建议。孙中山方面表示,愿意联合共产党,但由于国民党是一个大党,共产党员必须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联合。而共产党内的大多数同志则表示,同意支持孙中山,但反对加入国民党。

1922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专门对国共合作进行了讨论,决定与全国的革命党派实行党外联合的方法。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倡议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这个倡议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赞同。

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继续讨论与国民党合作的问题。会上马林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指示,强调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是实现国共联合战线的唯一可行的步骤。李大钊同意马林的意见,张国焘则持反对的态度。陈独秀也反对马林的主张,但表示如果这是共产国际不容更改的决定,则应当服从。会议辩论了两天,经过讨论,多数人接受了加入国民党的主张。西湖会议将党外合作改为党内合作的决定,是国共合作酝酿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为进一步统一全党的思想,妥善解决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经过激烈的争论,大会最终接受了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于1923年1月12日通过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同时强调要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要求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后仍保存并努力扩大中共的组织,严格执行党的纪律。

就这样,中共“三大”正确制定了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大大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形成,为迎接革命大发展从政治上和组织上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1924年1月20日,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礼堂召开。大会通过了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对三民主义做出了新的解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承认共产党员与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大会选举出的四十一名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执行委员中,就有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等十人,约占委员总数的四分之一。会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担任重要职务的共产党员有:组织部长谭平山,农民部长林伯渠,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等。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壮大了国共两党的力量,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大革命的烈火熊熊燃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