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
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政府腐败无能,军阀内部派系林立,各地军阀割据一方,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国共两党形成了统一战线。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特别会议,明确指出党在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广东革命势力向北发展,以便结束军阀割据的局面,早日实现国家统一。尽管国民党右派势力始终蓄意破坏国共合作,甚至发起中山舰事件,但共产党人以大局为重,竭力维持着合作态势。于是,从1926年到1927年,一场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领导、广东国民政府发动的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打响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北伐战争”。
1926年7月1日,广东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布北伐动员令,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十万人马正式出师北伐。在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下,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行动方针,首先向军阀吴佩孚部队盘踞的湖南、湖北进军。而共产党人叶挺领导的、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组成的第四军独立团,则成为北伐先锋。
在各界民众的支持下,北伐军高歌猛进,势如破竹。军阀吴佩孚如坐针毡,当他听说北伐军进入湖北后,便企图凭借汀泗桥、贺胜桥的险要地势阻止北伐军的进攻。
8月26日凌晨,第四军乘吴佩孚军主力未到达之机,率先向汀泗桥发起进攻。第十二师第三十五团在高猪山击退吴军一部的阻击,进至铁路桥头,却遭到对方火力封锁;第三十六团进至汀泗桥东南高地前,也遭遇敌人俯射,前进受阻;第十师第二十九、第三十团分别在第三十六团两侧展开攻势,激战入夜,仍无进展;而第三十六团打算趁天黑实施中央突破的计划也未得手。此时,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决定派叶挺独立团和炮兵营,向汀泗桥东北的古塘角迂回,从右侧后包围歼敌。于是,27日凌晨,叶挺独立团从小路隐蔽接近古塘角,配合正面部队的全线攻击。吴军遭前后夹击,全线溃败,被俘两千四百余人,残部向北逃遁。第四军终于占领了汀泗桥。叶挺独立团则乘胜猛追,于27日中午顺利攻占咸宁城。
吴佩孚不甘认输,亲率湖北暂编第四师和陆军第八师及在汀泗桥战役中败退的残部共两万余人,在贺胜桥及其以南的杨林塘、桃林铺、王本立地区梯次设防,企图死守。国民革命军不给吴军以喘息之机,于8月29日由第四、第七军发起战役,全力进攻贺胜桥。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次日拂晓,而叶挺独立团也猛打猛冲,在杨林塘突入吴军主阵地,向桃林铺攻击前进。此时,吴军一部从侧翼反击,企图对叶挺独立团实施包围。幸好第十师第二十八团和第十二师第三十六团适时增援,协力抗敌,三路大军突破吴军桃林铺防线,向贺胜桥发起进攻。吴军正面失利,侧背受敌,全线动摇,纷纷溃退。当日上午,国民革命军成功地占领了贺胜桥,俘敌三千五百余人。
经过浴血奋战,北伐军击溃了吴佩孚主力,并在10月10日攻占武昌。在战斗中,叶挺独立团战功卓著,叶挺一跃成为北伐名将,他所在的第四军更被誉为“铁军”。
接着,北伐军乘胜向江西进军。经过艰苦战斗,11月占领九江、南昌,并一举歼灭了军阀孙传芳的主力。同时,福建、浙江等省的军阀也纷纷倒向北伐军。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仅半年,就取得了惊人的进展,控制了南方大部分省区。
此时,爱国将领冯玉祥也率部控制了西北地区,并准备东出潼关,响应北伐军。北伐战争的胜利大局已定。北伐途中,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在广东、湖南、湖北等省领导工农群众积极参与运输、救护、宣传、联络等工作,为北伐胜利进军提供了有力保障。
北伐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口号下进行的。在北伐进军的过程中,共产党人在军队、政治工作以及发动工农群众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场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为以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