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平民教育家陶行知

来源/Src: 中国上下五千年 > 第十二章 民国
作者/Au: [中国] 曹余章
字数: 1812字
原文

平民教育家陶行知

共产党在危机中闯出了“农村包围城市”这条新路,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同样看好农村这片广大天地的,还有一批教育改革家。他们在乡村建立学校,用知识惠及百姓。陶行知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早在清末民初,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掠夺和瓜分,而朝廷却无能为力。一批有识之士终于清醒地认识到,要强国就必须变法,而要变法则首先必须兴学。1905年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分水岭,因为正是在这年清廷下了一道诏谕,废除了从隋代以来已经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国家考试选拔制度——科举制度。

在“废科举,立新学”的口号下,中国的教育领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新的教育理想的确立,新式学校的开办,特别是西方现代教育体系的引进,给现代中国的教育实践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但是,随着教育体制的转型,中国的乡村教育却陷入了很大的困境。原先在乡村普遍设立的社学、义学和私塾等,随着旧教育体制的瓦解逐渐消失,而在新教育体制下,学堂大都设立在州县以上的城市中,大量乡村子弟无学可上。受不到基本的启蒙教育,就更无法考进城里的学堂,乡村教育一时陷入了真空状态。

1917年8月,在一艘从美国驶往中国的轮船上,一群留学归国的中国青年正在畅谈各自未来的抱负,其中就有一位刚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系毕业的年轻人。面对中国人数最庞大的乡村出现的基础教育落后的局面,他发出了“要使全体中国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的呼吁。这个年轻人名叫陶文濬,安徽歙县人,这年他才二十六岁。别看他当时默默无闻,日后可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倡导者与平民教育实践的先驱!

为了表明自己改革教育的决心,归国这一年,陶文濬就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陶知行”。因为他当时非常认同明代大儒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他在美国留学期间的老师,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同样也倡导在教育实践中的知行合一。然而,随着实践和认识的深入,陶知行逐渐发现,以知为始、以行为成的理论容易偏离社会实践、脱离广大民众。于是,他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新观点,并以此作为自己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的出发点。1934年,他发表了《行知行》一文,再次改名,正式将“知行”改为“行知”,并以“行—知—行”来概括他所奉行的教育理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陶行知身体力行,他当过大学老师,分别与蔡元培、晏阳初等人发起过教育改革学会,还专门编写了《平民千字课》来推动平民教育的开展。但这还不够,因为他主张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乡村而不在城市。为此,他立下宏愿,要发动和培训一百万志同道合者,开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

要实现三个“一百万”谈何容易,可陶行知是个有抱负的人,他说过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1927年,他在南京北郊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真的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也翻开了他实践平民教育理想的重要一页。

晓庄是个美丽而普通的乡村,在这里开办师范学校,一方面是培养乡村师资,开展乡村教育;另一方面是试点让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让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陶行知办教育,有一点与众不同。他认为要想办好乡村教育,就必须真正做到向人民群众学习,脱下西装,换上布衣草鞋,深入到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具有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在晓庄学校的开学典礼上,陶行知满怀诚挚地说:“本校特异于平常的学校有两点:一无校舍,二无教员……只有经验稍深或学识稍好的指导。所以,农夫、村妇、渔人、樵夫都可以做我们的指导员,因为我们有不及他们之处。我们认清了这两点,才能在广漠的乡村教育的路上前进。”

在陶行知等人的不懈努力下,晓庄学校的办学取得了成功,培养出了许多“深入田间”的人才,学校的声名也随之传播开来。1929年,著名戏剧家田汉带领南国剧社剧团来晓庄演出,陶行知幽默地欢迎田汉道:“今天,我是以‘田汉’的资格,来迎接田汉先生和他的剧团。”

陶行知不但在原则上强调教育要深入社会生活,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也强调要做到“教学做合一”。有一次,一位女士来拜访陶行知,说起她的孩子拆坏了一块新手表,她非常生气,还揍了孩子一顿。陶行知听后,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后来,他亲自去了那位女士的家中和那个孩子交谈,并带他去钟表修理店,让他亲眼看钟表匠是怎么拆装和修理手表的。有人对此感到不解,问陶行知为什么要这样做。陶行知深有感触地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工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手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打跑。”

陶行知把他通过多年实践得来的教育原则总结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并且用一句话表达了他伟大的平民教育理想——“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后来,郭沫若评价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说是“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