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民族魂”鲁迅

来源/Src: 中国上下五千年 > 第十二章 民国
作者/Au: [中国] 曹余章
字数: 1352字
原文

“民族魂”鲁迅

如果说陶行知是民国时期最了不起的教育家之一,那当时涌现出的一大批文学家中,最鼎鼎大名的人物就要数鲁迅了。

在人们印象中,鲁迅总是穿着一袭朴素的中式长衫,一如他性格中的宽厚朴实;一头茂密的短发总是如刷子般直竖在头顶,一如他性格中的桀骜不驯。而那浓黑的如隶书体“一”字的胡须,也是鲁迅形象的鲜明标志。毛泽东曾评价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生于1881年,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出生于一个业已没落的大家庭。青年时代,他曾怀着学医的理想东渡日本留学,希望通过掌握先进的医学技术,救治国人的身体。可是,留学期间偶然发生的一件事,却改变了他的人生。

那次,鲁迅在课堂上观看一部时事电影,影片反映的是刚结束不久的日俄战争的场面。片中,日军抓了一个中国人,说他是俄国间谍,要枪毙他,而刑场周围站了一大批身强力壮的华人,都在麻木不仁地看热闹。这令鲁迅异常愤慨,夹起书本,走出教室。

日俄两国完全无视中国的主权,在中国国土上展开势力范围争夺战,这本来就是种罪恶。而部分中国国民非但不觉醒,还围观同胞被杀,更是可悲。鲁迅感悟到医学虽能救人的身体,却不能救治麻木的心灵。如果中国人思想不觉醒,即使体格健硕,还是会被看不起。只有改变人们的精神,国家才有希望!

那么,该如何改变人们的精神呢?鲁迅认为,首推文艺。因为文艺能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唤醒沉睡中的国民,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就这样,鲁迅立志弃医从文。

回国后鲁迅兴致高昂地写文章、办杂志,却一再遭遇冰冷、麻木的反应,这使得鲁迅开始反思他的“启蒙”理想,并由此进入了思想的沉积和成熟期。

1918年,鲁迅应《新青年》杂志之邀,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写作了《狂人日记》。这篇作品一出手便不凡,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成熟的白话小说,而且内容深刻,大胆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发人深省。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块里程碑。

后来鲁迅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小说,作品以流畅圆熟的文风和对国民劣根性入木三分的刻画,在文坛和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更引发了人们精神深处的震动。其中《祝福》、《孔乙己》、《阿Q正传》等,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死于大年夜的祥林嫂、在酒馆里受人恶意嘲弄的孔乙己、使用“精神胜利法”的阿Q等,则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画廊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

鲁迅不仅在小说创作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还非常擅长写作散文。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野草》都是现代散文中的精品佳制。因为文学成就斐然,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还准备将鲁迅作为候选人提名,但被鲁迅婉言谢绝了。

最能充分体现鲁迅斗争精神和深刻思想的,还要数他的杂文。在国民党统治的年代里,鲁迅以杂文为武器,抨击时政,臧否人物,嬉笑怒骂。他一生写作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等十六部杂文集。在鲁迅的手中,杂文“是匕首、是投枪”,他娴熟地将它们直刺向黑暗势力,赋予了杂文这种文体独特的艺术和思想魅力。

鲁迅的一生中,一直用自己的笔主张正义,反抗强权,支持青年,唤醒民众。他热情支持高校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政府的狰狞面目,写下了震撼人心的《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他积极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对“左联五烈士”的不幸遇难悲愤难平,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著名杂文。鲁迅还积极扶持青年作家,为新生作家如萧红《生死场》等作品写序。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肺结核医治无效病逝于上海。当这个消息传出,上万上海民众在这个初秋的清晨,自发地举行公祭、送葬活动。人们步履沉重地将敬爱的鲁迅先生一路送往上海西郊万国公墓。在鲁迅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