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九一八事变

来源/Src: 中国上下五千年 > 第十二章 民国
作者/Au: [中国] 曹余章
字数: 1257字
原文

九一八事变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革命局势风云变幻,而外来势力对华的侵犯也从未停歇。1931年9月18日,辽宁就发生了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前半叶,日本逐步确定了“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战略方针。1930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为了转移日益激化的国内阶级矛盾,日本加快了武力侵华的步伐,并先后于1931年7月和8月在东北制造了“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9月18日,日本又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

9月18日傍晚,日本关东军虎石台独立守备队第二营第三连,离开原驻地虎石台兵营,沿南满铁路向南行进。夜里10点20分左右,关东军铁路守备队柳条湖分遣队队长河本末守中尉,率领一个小分队,以巡视铁路为名,来到奉天(今沈阳)北面约七公里半的地方。这里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仅八百米之遥。趁着月黑风高,河本末守及其部下潜行至柳条湖南满铁路段,引爆小型炸弹,炸毁了一小段铁路。然后,这一队日本兵,又偷偷地将三具身穿东北军士兵服装的中国人尸体放在现场,作为东北军破坏铁路的证据,诬称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袭击日本守备队。

就在这边制造爆炸的同时,待在铁路爆破点以北约四公里处的文官屯的川岛中队长,立即率兵南下,开始袭击中国军队的北大营。而在爆炸发生后,驻扎中方北大营和沈阳城的日军也分南北两路,向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进攻。

当时,北大营驻守的东北军第七旅毫无防备,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而事前张学良曾训令东北军不得抵抗,因此驻守部队并未做出激烈反击。第七旅三个团中有两个团按指示撤走,只有王铁汉的六二〇团未及时接到撤退命令,被迫自卫抵抗,最后突围撤走。结果,北大营逾万名守军被只有五百多人的日军击溃。

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事变发生前,蒋介石就曾于8月16日致电张学良,要求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都不予抵抗。9月12日,他在河北石家庄召见张学良时又说:“最近获得可靠情报,日军在东北马上要动手,我们的力量不足,不能打。我考虑到只有请国际联盟主持正义,和平解决。我这次和你会面,最主要的是要你严令东北全军,凡遇到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仍旧执迷不悟,电告东北军:“日军此举不过寻常寻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

当时,日本关东军只有一万多人,而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十六万五千人。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的突然袭击到来时,除小部分官兵违反蒋介石的命令奋起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

9月19日上午8点,日军几乎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东北军撤向锦州。全国最大的沈阳兵工厂和制炮厂,连同九万五千余支步枪、两千五百挺机关枪、六百五十余门大炮、两千三百余门迫击炮、两百六十余架飞机,连同大批弹药、器械、物资等,全部落入日军之手。据统计,仅9月18日一夜之间,沈阳损失即达十八亿元之多。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继续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使日军得以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日本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此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退居次位。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