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一二·九运动

来源/Src: 中国上下五千年 > 第十二章 民国
作者/Au: [中国] 曹余章
字数: 1485字
原文

一二·九运动

国难当头之际,国民党政府背民心,对长征的红军千方百计围追堵截,对悍然来犯的日寇却采取不抵抗主义。1931年,日本关东军用阴谋和武力强占了我国东北一百二十八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三千多万父老成了沦陷区的亡国奴。但日军侵吞中国的脚步并未就此罢休。1935年下半年,日本又发动华北事变,在冀东扶持起了汉奸殷汝耕的傀儡政权——“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冀东二十多个县的国土脱离了中国的统辖。

失地丧权的耻辱,亡国灭种的危机,令国人忧愤;国民党政府继续推行不抵抗政策,令国人激愤。尤其是处在国防最前线的北平(今北京)的学生,更感到了一种切肤之痛——“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在此民族危机面前,中国共产党于8月1日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1月18日,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北平市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成立。随即,学联决定以请愿的方式发动一次抗日救国行动。12月6日,北平十五所大、中学校发表宣言,反对冀东的“防共自治”,呼吁国民党政府宣布对日本的外交政策,讨伐殷汝耕,动员全国军民对敌抵抗。

这时,传来了“冀察政务委员会”将于12月9日成立的消息。这是国民党政府为适应日本帝国主义的“华北政权特殊化”要求而意欲成立的一个配合性的政务机构。这个委员会一旦成立,即意味着中国政府承认了殷汝耕傀儡政权的合法性,以及日本在华北权益的合法性。

于是,北平学联党团决定在这一天举行抗日救国请愿,各校学生自治会投入了紧张的动员和准备工作。

12月9日这天,寒风凛冽。在黄敬、姚依林、郭明秋等共产党员的组织和指挥下,三千余名爱国学生涌上街头请愿游行。东北大学、中国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市立女一中等校学生,在队伍前列开道。当局事先得知情况,清晨便下达了戒严令,在一些街道要冲设了岗哨。清华、燕京等城外学生因军警阻拦,在西直门同军警发生冲突。上午10点左右,城内近两千名学生冲破军警的阻拦,汇集到新华门前。“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全国武装起来保卫华北!”“收复东北失地!”“打倒汉奸卖国贼!”“人民!武装你们自己!”……口号声穿越寒冰,响彻天宇。

同时,各校还临时推举董毓华、宋黎、于刚等十二人为代表,向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何应钦递交请愿书。然而,对于请愿的学生代表,何应钦却避而不见。

请愿不成,群情激愤。各校代表当即决定改请愿游行为示威游行。队伍由新华门出发,经西单、西四,然后奔向沙滩、东单,再到天安门举行学生大会。一路上,不时有法商学院、北平大学医学院、中法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学生冲破军警包围,加入游行行列,队伍逐渐扩大到五六千人。

学生们向沿街的群众宣讲抗日救国的道理,散发传单,并得到了群众的鼓掌和支持。当队伍前锋到达王府井大街,后尾尚未走出南池子时,便有大批警察冲出,用大刀、木棍、水龙对付手无寸铁的学生。冰冷的水柱喷射到学生们的身上,皮鞭、枪柄、木棍没头没脑地落在学生们的头上,但大伙不畏强暴,队伍仍然在顽强地进发。最后,在反动军警的强势镇压下,有三十多位学生被捕,百余人受伤,游行队伍被打散,反动当局还派军警封锁了各大、中学校。

学生的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和国民党政府的卖国主义,迫使“冀察政务委员会”不得不延期成立。

次日,北平各大、中学校发表联合宣言,宣布自即日起举行总罢课。同时,北平学联发布《宣传大纲》,指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必须联合全国民众,结成统一战线。

北平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响应。各地大中城市先后爆发爱国集会和示威游行,许多学校和工会等组织给北平学生发来函电,以示支持。爱国人士及众多海外华侨也纷纷成立各界救国会,以各种方式支援爱国学生。北平各校则在中共北平临时工委的领导下,建立和健全了自己的组织,于12月16日,国民党当局意欲再度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的那一天,再次举行声势更为浩大的示威游行,并召开市民大会,通过了有关抗日救亡的八个决议案。

就此,全国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掀起了新的高潮,一二·九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