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七君子事件

来源/Src: 中国上下五千年 > 第十二章 民国
作者/Au: [中国] 曹余章
字数: 1403字
原文

七君子事件

攻占华北后,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的步伐步步趋紧,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奋起要求抗日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1936年5月,“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上海发起成立。该会成员响应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释放政治犯,并与中共谈判,建立统一的抗日政权等。救国会的爱国举动惹恼了急于剿共的国民党当局。1936年11月23日凌晨,上海警方根据当局指令,秘密非法逮捕了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章乃器、王造时、沙千里、史良七位救国会领袖,随后将他们移解苏州,关押在江苏高等法院看守所。由于这七个人都具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因此,这一事件被称为七君子事件。

七君子事件激起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国人民和国内外各方面人士的强烈抗议和谴责。宋庆龄、何香凝、张学良、杨虎城和国际友人罗素、杜威、爱因斯坦等,纷纷要求国民党政府无条件释放沈钧儒等人。但国民党政府非但拒不释放,还在1937年4月3日向七人提起公诉,并于6月11日和25日在江苏省高等法院两次开庭审讯。《起诉书》全然建立在诬陷、歪曲的基础上,因此破绽百出,不堪一击。

沈钧儒等人坚持抗日救国立场,在狱中和法庭上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年过六旬的沈钧儒特意书写下“还我河山”的条幅,悬挂在狱室中以激励斗志。其他几位同样在狱中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坚持学习、写作,从不懈怠。在狱中,沈钧儒写了好几首悲壮激昂的诗词。邹韬奋则陆续写出了《经历》、《萍中忆语》、《读书偶译》等著作。李公朴习字不辍,每日临摹《张黑女墓志》等。

开庭那天,法院门口挤满了人,大家都是前来一睹“七君子”的风采的,同时也想对他们表示敬意。法院当局见势不妙,便贴出布告,改公开审讯为不公开审讯,连当事人家属都不准进入法庭。沈钧儒等“被告”听说这一变更,一致表示:这个案子根本没有秘密审讯的必要,如不公开审理,他们就拒绝答话。他们的律师也表示:如果当事人个个缄默,律师也将保持缄默,不发一言。法院当局没料到会出现这种难堪场面,为了能正常开庭审理案件,只得答应了“被告”的要求,把“被告”家属和新闻记者放进法庭。

在法庭上,面对审判官的百般刁难,“七君子”从容不迫、应对自若。审判长问沈钧儒:“你赞成共产主义吗?”沈钧儒答:“赞成不赞成共产主义?这是很滑稽的。我请审判长注意这一点,就是我们从不读什么主义。如果一定说被告等宣传什么主义的话,那么,我们的主义,就是抗日主义,就是救国主义!”审判长又问:“抗日救国不是共产党的口号吗?”沈钧儒义正词严地答道:“共产党吃饭,我们也吃饭,难道共产党抗日,我们就不能抗日吗?审判长的话被告不明白。”审判长愣了一愣,进而狡猾地追问道:“那么,你是同意共产党抗日统一的口号了?你知道你们被共产党利用了吗?”沈钧儒说:“我想抗日求统一,当然是人人同意的。假使共产党利用我们抗日,我们甘愿被他们利用!”旁听席上发出一片掌声。检察官看到审判长被沈钧儒反驳得尴尬窘迫,急忙扭转局面向史良发问:“你们的抗日救国组织未经登记,那么,你们的活动自然也是非法的,你知道吗?”史良直言:“抗日二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除非检察官是日本帝国主义者,才会判救国有罪!”检察官理屈词穷,十分狼狈。国民党的审判闹剧终于演不下去了,只能宣布退庭。

就在“七君子”受审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和社会各界人士已在全国开展了广泛的营救运动。宋庆龄、何香凝、胡愈之等十六位极具社会影响力的人士,又共同发表《救国入狱运动宣言》。宋庆龄甚至亲自率领爱国人士,携带写给国民党苏州高等法院的文件,直赴苏州高等法院“请求羁押”入狱,要求与“七君子”一道坐牢。面对宋庆龄等人的义举,国民党政府真是既狼狈不堪又无可奈何。

很快,七七事变爆发了,在全民抗战的呼声日益高涨的巨大压力冲击下,国民党当局不得已,终于在7月31日上午,通过法庭正式宣布释放“七君子”。至此,历时半年多的七君子事件落下帷幕,而各阶层民众的抗日激情已被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