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黄河大合唱》与冼星海

来源/Src: 中国上下五千年 > 第十二章 民国
作者/Au: [中国] 曹余章
字数:1418字
原文

《黄河大合唱》与冼星海

伟大的时代,总能产生伟大的文艺作品。在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战争中,就产生了《黄河大合唱》这一不朽的音乐作品。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交响声乐套曲,气势磅礴,包括《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和《怒吼吧,黄河》八个乐章。其中“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一段尤为脍炙人口。

那么,这样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气势宏大而又形象丰富的音乐作品是怎么诞生的呢?

这还要追溯到1939年年初延安的一场除夕联欢会。

这一时期,正是日本侵略军在华气焰十分嚣张的时候,中国大地上,到处可见妻离子散、离乡背井的凄凉画面。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就在他们渡黄河时,诗人一行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有力的船工号子。年轻的诗人深受感动,顿觉全身热血沸腾,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他就以惊人的速度,创作出了《黄河》的词作,并在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我把这部新作献给我们的母亲河——黄河。这个作品共有八段,体裁、形式各不相同,每一段的开始都是‘说白’,也就是引子,然后,我想应该是歌唱部分。”

说着,光未然就朗诵起来:“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吗?/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那么你听吧!”

在座的同志都饶有兴致地倾听光未然的朗诵,其中一个三十出头的中年人显得尤其兴奋,随着诗人抑扬顿挫的声音,他甚至情不自禁地打起了拍子。当光未然念到“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时,这个中年人已有些按捺不住振奋的情绪了。等诗人的表演一结束,他一个箭步冲上舞台,握住光未然拿词稿的手,非常激动地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这个自告奋勇者正是大名鼎鼎的作曲家冼星海。

冼星海1905年出生在澳门的一个船民家庭。在他还没降生时,父亲就因海难去世了。他从小随母亲出海打鱼。船民的歌谣,是他最初的音乐熏陶。后来,为了谋生,母亲又带他侨居东南亚。尽管收入微薄,但母亲尽全力让冼星海受良好的教育。从小学起,冼星海的音乐天赋就展露无遗,一直在校音乐团体担任骨干。后来他回到祖国学习音乐,还赴法留学五年。作为音乐家,冼星海一直坚持艺术要为时代服务。他很早就参加了田汉等人组建的进步民间剧团南国剧社,为进步电影和话剧谱曲。1935年回国后,他在上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在创作《黄河大合唱》前,冼星海已经先后创作了《救国军歌》、《战歌》等大量抗日救亡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夜半歌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和话剧《太平天国》、《日出》、《复活》、《大雷雨》等谱曲。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他更是加入上海话剧界战时演剧二队,进行抗日文艺宣传。几个月后,他又前往武汉,在周恩来、郭沫若等人的领导下参与主持抗战音乐工作。冼星海深入学校、农村、厂矿,向群众教唱抗日歌曲,举办抗战歌咏活动,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其间,他创作的《保卫卢沟桥》、《游击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著名抗日歌曲,在老百姓中广为传唱。

1938年年底,冼星海到达延安,虽然已经盛名在外,可他内心一直期盼能够写出一部更辉煌、气势更豪迈的音乐作品。当听到光未然的朗诵时,他眼前顿时一亮,这正是他心中期待已久的佳作啊!

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捧着光未然的词稿,激动得彻夜难眠。诗人作品里的伟大气魄、悲壮情怀,他借黄河呐喊出整个民族苦难的荡气回肠,都催生着作曲家的创作灵感,气吞山河的旋律在冼星海的头脑中奔腾激荡。

连续写作六天,冼星海终于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之后,《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暴风雨般的掌声响彻整个礼堂。很快,这部作品就传遍大江南北,并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