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来源/Src: 中国上下五千年 > 第十二章 民国
作者/Au: [中国] 曹余章
字数: 1473字
原文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蒋介石玩弄假和谈真内战的伎俩,很快撕毁了重庆谈判中签订的《双十协定》,挑起内战。然而内战全面爆发后,经一年奋战,到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就已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只是此时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上仍占优势,人民解放军仍面临严峻的形势。为了彻底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实现战略反攻,中共中央决定把战争引到国民党统治区域,派出解放军主力向中原地区纵深进攻,以大别山区作为主要突击方向,并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担负挺进大别山的任务。

大别山位于国民党首都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国民党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这里又曾是一块老革命根据地。人民解放军占据了大别山,既容易立足生根,又可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钳制中原。

在没有根据地作为依托,物资与兵源补充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情况下,解放军进军大别山,向敌人的心脏地区千里跃进,确是一步险棋。但是,刘邓大军还是从全局出发,决定勇往直前。邓小平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

1947年6月30日夜里,刘邓大军十二万余人,在山东省的临濮集至张秋镇一百五十公里的地段上,以出乎敌人意料的突然行动,一举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黄河防线,挺进鲁西南。7月1日至28日,刘邓大军在菏泽、郓城等鲁西南地区经过连续激战,歼敌六万余人,由此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8月7日起,刘邓大军分三路向南疾进,开始向大别山挺进。

从鲁西南到大别山远隔千里,前有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天然障碍,后有国民党军队穷追不舍,再加上正值酷暑、雨季,河水猛涨,道路泥泞,暑气蒸人。刘邓大军大战后未及好好休整,又要马不停蹄地向南进军,真可谓困难重重。

摆在刘邓大军面前的第一道难关,就是号称“死亡区”的黄泛区。刘邓大军要经过的黄泛区宽达三四十公里,遍地积水污泥,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些坍塌的民房屋脊,一脚踏进去,积水没膝,深处及腰;即使是无水的地方,也净是些稀烂的胶泥,前脚起,后脚陷。四处荒无人烟,行军、食宿均十分困难。刘伯承和邓小平亲自带领部队指战员排成多路纵队,挽着臂膀行进。部队携带的重武器,有的改用牛车拉或人推,有的则拆开由人扛着走。这样,部队顺利通过了黄泛区。

刘邓大军渡过沙河后,矛头直指大别山。蒋介石这时方才醒悟,忙调军队在汝河南岸布防,企图与尾追军队对解放军实施南北夹击。面对敌人的猛烈炮火,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甩掉了追兵,顺利渡河南进。

最后一道险关是淮河。8月的淮河正值雨季,水情变化无常,刘邓大军缺少渡船,被阻挡在淮河北岸。而敌人追击的先头部队已经和刘邓的后卫部队接上了火。紧急中,指战员偶然发现可以徒步过河,于是迅速组织部队徒涉。刘邓大军刚刚冒险渡过淮河,国民党的追兵就赶到了淮河北岸。不料此时河水突然暴涨,国民党军队只得望河兴叹。

至此,刘邓大军经过二十余天的艰苦行军和激烈战斗,行程一千多里路,边战边走,于8月末进入大别山区。

初到大别山,部队由于连续行军作战,极度疲劳,而且缺乏在南方作战的经验,弹药和补给奇缺,加上此时群众还没有充分发动起来,整体面临着严重的困难。然而,即便如此,刘邓大军还是克服困难,艰苦作战,摆脱了国民党重兵的合击,向敌人的军事薄弱地区主动出击,先后取得了张家店战役和高山铺战役的胜利。经过艰苦斗争,到11月下旬,刘邓大军共歼敌三万余人,发动群众建立三十三个县的民主政权,初步完成了在大别山区的战略展开。

与此同时,陈(赓)谢(富治)大军于8月挺进豫西,陈(毅)粟(裕)大军于9月南下,进入豫皖苏平原。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后,布成“品”字阵形,互为犄角,以鼎足之势展开对敌斗争。到1947年年底,三路大军先后创建新解放区,初步形成了拥有三千万人口的新的中原解放区,使国民党在战略全局陷于被动。这些对于改变整个战争形势,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