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百万雄师过大江

来源/Src: 中国上下五千年 > 第十二章 民国
作者/Au: [中国] 曹余章
字数: 1425字
原文

百万雄师过大江

1949年1月,随着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相继结束,国民党在华北地区的军队几乎被全部肃清,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陈兵长江之北,兵锋直指江南,渡江战役迫在眉睫。

1月8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由中原野战军(后更名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和华东野战军(后更名为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委谭震林在淮海战役期间组成的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继续行使统一指挥渡江作战的职责,统一领导八个兵团部、二十六个军的百万雄师渡江作战。

2月上旬,淮海战役总前委召开渡江作战会议,综合政治、敌军部署、雨季汛期等方面的考虑,提出于3月底、4月初渡江为最好,并得到了中央的认可。3月底,总前委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将第二、三野战军分为三个集团:西集团,由刘伯承和李达(二野参谋长)指挥,约三十五万人,在湖口与枞阳镇之间实行渡江作战。中集团,由谭震林指挥,三十余万人,在长江裕溪口至枞阳镇段实行渡江作战。东集团,由粟裕和张震(三野参谋长)指挥,约三十五万人,从张黄港至龙稍港之间和三江营至京口之间实行渡江作战。为加强中、东集团作战行动上的协调,明确中集团过江后,统一归粟裕、张震指挥。总前委指挥部设在合肥以南的瑶岗,由邓小平、陈毅坐镇指挥。

大战在即,解放军加紧渡江战备和演习。与此同时,国民党为赢得时间转被动为主动,施放和平谈判的烟幕弹,一面利用和谈来拖延解放军南下的步伐,一面调兵遣将加紧组织长江防御。蒋介石在1月下旬从总统宝座上黯然引退,代总统李宗仁一心想划江而治,求得半壁江山。然而,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明朗:不管和谈结果如何,人民解放军都要渡江向南进军。和平谈判成功,就用和平的方式渡江;和平谈判不成功,就用战斗的方式渡江。

4月1日起,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中国共产党以极大诚意争取和平的尽早到来,渡江时间从原计划的4月10日后推到13日、15日,最后由中央军委确定为20日开始攻击、22日实行总攻。15日,国共双方拟定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商定于20日共同签字。20日,南京却传来了国民党中常委会拒绝签字的声明。渡江战役于当晚迅速发起。

4月20日下午,业已扫清了国民党残存在江北据点的解放军,遣炮兵部队对长江南岸的敌人工事、弹药所、灯塔等重要目标,进行了火力摧毁。当晚,下起绵绵细雨,解放军的渡船分别从不同的河口进入长江,等候命令,计划悄然出击。到深夜11点,突然刮起了有利于南渡的东北风,船工们不由得感叹:“真是天从人愿!”这时起航的命令也到达了。

十分钟后,渡江第一梯队的渡船就来到了江心。突然,夜空中亮起了一长串照明弹,敌人发现了解放军的渡江行动,顿时南岸迸发出一片猩红的火光,枪炮声响彻夜空,江中掀起冲天水柱。偷渡已不可能,各部队随即转入强行攻击。解放军的炮火也响了,对敌人的主要火力点进行了局部压制。各船瞬间扯起了篷帆,点点白帆颠簸着向南岸驶去。

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下,参加渡江战役第一梯队的各军,普遍开展了“争当渡江第一船”的竞赛活动。此时,在枪林弹雨中,渡江各船有进无退,不怕牺牲,奋勇争先。眼看越来越多的战船就要靠岸,惊恐的敌人用火焰喷射器和密集的炮火封锁滩头。一时间,长江南岸火龙飞腾、浓烟弥漫。解放军突击部队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赴汤蹈火,抢滩登陆,向敌人阵地猛烈开火。大约在深夜11点50分,渡江第一梯队向北岸发出了登陆成功的信号。

4月21日,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签署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发布了。三路大军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五百余公里的战线,以排山倒海之势横渡长江。在中共地下党的策反下,江阴要塞于当天上午宣布起义,使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在下游出现重大缺口。23日,人民解放军胜利占领南京总统府。各路渡江部队对残敌展开大追歼,渡江战役向深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