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亲征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威信丧失。这期间,分裂出许多诸侯,战争不息,争霸天下,所谓“春秋无义战”。周桓王二年(公元前718年),郑国在北讨伐燕国。同年,宋国夺取邾国。桓王三年(公元前717年),宋派兵伐郑,包围长葛,郑军大败。周桓王六年(公元前714年),因宋殇公不去朝见周桓王,作为周王朝卿士的郑庄公以王命率军伐宋,声讨宋殇公不朝周桓王之罪。次年,郑打败宋国军队。同年,北戎出兵侵扰郑国。郑庄公率兵抵御,将戎军拦腰截断,前后夹击,全部歼灭,大获全胜。周桓王八年(公元前712年)郑庄公伐许,灭许国。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因郑庄公不朝,周桓王带领诸侯伐郑,郑庄公出兵抵御。双方军队交战,周军大败。这是春秋时期仅有的一次周天子亲自率军队与诸侯大战,而战争的结果并未能如周桓王姬林本来意愿的那样大张王帜,反倒是周军大败,姬林负伤,使王室蒙受了极大的羞辱。从此,周王室再也无力支撑局面。
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只有周天子可以享用最高礼仪。位居礼器首位的铜鼎,尊卑序列更为严格: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享用七鼎。春秋初年,郑庄公竟与周天子平起平坐,最早僭越周礼,公开用九鼎祭祀。后来各诸侯国纷纷仿效,天子至高至尊的地位从此不复存在。
春秋时期周朝定制,周王可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元士用三鼎,彼此不可逾越。周王朝的礼乐影响是很大的,对诸侯国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虽然诸侯国握的是实权,周王是虚名,可当时的虚名却能把实权凝聚起来。周王定朝时,曾制九鼎,象征九洲。
周朝没落之时,楚王想把九鼎搬回家,派使臣来试探周王说:“九鼎有多重呀?”周王察觉了楚王的用意,回道:“此鼎是国之重器,岂容你问?”楚庄王才知难而退。当时的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此鼎名盛,但楚庄王仍不敢以强力夺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