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顾炎武著书立说

来源/Src: 中国上下五千年 > 第十一章 清
作者/Au: [中国] 曹余章
字数: 643字
原文

顾炎武著书立说

顾炎武

家喻户晓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顾炎武自幼勤奋治学,他采取

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

附: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清兵攻陷南京后,顾炎武开始了漫长的逃亡生涯,频繁地往来于江苏、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各地。用马骡驮着书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顾炎武被称为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一生辗转,开创了一种新的治学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黄宗羲

清朝初期,中国思想界兴起了一股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思潮,出现了一批进步思想家,如黄宗羲(公元1609-1695年)、顾炎武(公元1613-1682年)、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唐甄(公元1630-1704年)等。这些思想家首先对封建专权的代表—皇权提出了激烈的批判。黄宗羲(公元1610-1695年)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字太冲,号南雷,人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父尊素为东林党领袖之一,被魏忠贤所害。清兵南下,他曾组织“世忠营”,武装抗击清兵,被鲁王任为左都御史。明亡后归隐著书,学识渊博,尤精史学。与孙奇逢、李颙并称三大儒。

王夫之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字而农,衡阳(今属湖南)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明亡,曾在衡山举兵起义,抗击清军南下。战败后乃决心隐遁。辗转湘西以及郴、永、涟、邵间,窜身瑶洞,伏处深山,刻苦研究,勤恳著述,历四十年“守节以终”,其爱国气节和刻苦精神,至死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