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人物名片

来源/Src: Red Star over China > Appendices
作者/Au: [中国] Yi ming
字数: 5800字
原文

人物名片

(按斯诺采访的出场顺序,《红星照耀中国》原著中有生平介绍的人物不再赘述)

邓发

我国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之一。1906年生,广东省云浮县人。

由于家境贫寒,早年到香港做工。受苏兆征的影响,参加了海员工会和洋务工会。1922年参加香港海员大罢工,1925年参加省港大罢工,任工人纠察队队长。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春任中共广东油业总工会支部书记。同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任第5区副指挥,指挥油业工人作战。起义失败后,辗转广州、香港、上海等地从事工人运动和武装斗争,任中共香港市委书记、广州市委书记、闽粤赣边特委书记兼军委会主席等职。

1931年7月到中央苏区,任红军总司令部政治保卫处处长、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领导中央红军的政治保卫工作。先后被选为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第2野战纵队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中央纵队第1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陕甘支队第3纵队政治委员等职。1936年6月被派往苏联,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代表。1937年9月回国,任中共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主任。1939年秋到延安,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

1940年初,党中央为加强职工运动的领导,调任邓发为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此后,他一直肩负解放区职工运动的领导工作。主持创办《中国工人》月刊。1945年9月代表中国解放区职工参加中国劳动协会代表团,出席巴黎世界工人联合会成立大会。1946年4月8日由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

资料来源:新华社

李克农

曾用名李泽田、李震中等。1899年9月15日生于安徽省巢县炯炀镇中李村(今属巢湖)一个职员家庭。

1926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3月任国民党芜湖县党部宣传部部长,开展地方群众工作,支援国民革命军北伐。大革命失败后,辗转到上海,先后筹办中共组织领导的《铁甲车》报、《老百姓》报。1929年冬化名打入上海无线电管理局任广播新闻编辑,不久升任电务股股长,在中共中央特科领导下从事秘密情报工作。1931年4月及时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顾顺章在武汉被捕叛变的紧急情报转报上级,使中共中央机关安全转移,免遭国民党当局的破坏。同年冬到中央苏区后,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政治保卫分局执行部部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部长,曾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候补执行委员。1932年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红军工作部部长,参与组织领导苏区和红军政治保卫工作的建设。长征中负责进行敌情侦察和保卫中共中央机关安全的工作。到陕北后,任中共中央联络局局长,负责与东北军和第17路军的联络,从事社会各界的统一战线工作和建立白区的秘密交通工作。1936年春曾作为中共代表在洛川与张学良达成局部停战协定。西安事变发生后,任中共代表团秘书长,到西安协助周恩来工作。1937年1月曾代表红军在潼关与国民党中央军代表顾祝同进行停止内战的谈判。后在西安组织领导红军办事处。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八路军驻上海、南京办事处处长、八路军总部秘书长、中共中央长江局秘书长。1938年11月组建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并任处长。协助周恩来等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并组织为八路军、新四军筹备军需物资和秘密输送中共过往人员的工作。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奉命撤回延安,任中共中央社会部副部长。1942年兼任中共中央情报部副部长,参与领导秘密情报组织的建设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1月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秘书长,负责中共代表团的党务行政和情报工作。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任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委员,参与中央和军委后方机关的组织工作。在叶剑英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各地情报系统的工作,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及时掌握敌情和指挥全国解放战争起了重要作用。1948年任中共中央情报部代理部长和中央保密委员会主任委员,参与策动和平解放北平、湖南、川康、云南、西藏等地的工作。多次组织国民党军海空军和“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的起义,成功地组织实施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所需的情报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情报委员会书记、中央情报部部长、外交部副部长、中央军委总情报部部长。曾领导肃清北平数千名敌特,为稳定社会秩序、防止反革命破坏,做了大量艰巨的工作。1951年7月抱病赴朝鲜参加停战谈判,直至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同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4年4月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代表,出席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会议,协助首席代表周恩来工作,并主持代表团的内外事务和联络工作。1955年兼任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62年2月9日在北京病逝。

多才多艺,尤其喜爱戏剧表演艺术。在战争年代,曾编写过剧本,并亲自上台表演。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

贺龙

1896年生,原名文常,字云卿,湖南桑植人。

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曾任县讨袁护国军总指挥、湘西护国军营长、靖国军团长、四川警备旅旅长、混成旅旅长、建国川军师长。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一师师长、第二十军军长。1927年8月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中共湘鄂西前敌委员会书记,红二军团总指挥兼红二军军长,红三军军长,红二、六军团总指挥兼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主席和湘鄂川黔军区司令员,红二方面军总指挥。1935年率部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八路军一二〇师师长、一二〇师军政委员会书记,率部开辟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39年任冀中军政委员会书记、冀中区总指挥部总指挥。1940年任晋西北军政委员会书记、晋西北军政民联合委员会主任委员。1942年到延安,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1945年当选为第七届中共中央委员。抗战胜利后,任晋绥军区兼晋绥野战军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西北军区司令员、西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西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三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任。1952年任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1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56年当选为第八届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59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军委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

1969年6月9日逝世,终年73岁。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

张闻天(洛甫)

1900年生,化名洛甫,上海南汇人。

早年入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学习,受《新青年》影响倾向革命。五四运动爆发后,投身于学生运动,并开始从事文艺创作和翻译工作,评介外国文学名著,后在南京加入少年中国学会。

1920年至1923年,先后到日本东京、美国旧金山学习和工作。1925年6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红色教授学院学习,并任助教、翻译,同时兼任共产国际东方部报道员。1931年2月回到上海,不久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同年夏,共产国际决定成立临时中央,他被指定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及政治局常委。1933年初,随中央机关从上海迁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2月,在中华苏维埃二大当选为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遵义会议前夕,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遵义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作了批判“左”倾军事路线的报告,为会议的成功召开做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5月,兼任延安马列学院院长。1942年,到陕北和晋西北农村作了一年多的农村调查。曾长期兼任党中央宣传部长、西北工作委员会主任、《解放》周刊主要负责人、《共产党人》编辑,作了大量宣传教育工作。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抗战胜利后,到东北工作,1946年春任合江省(今在黑龙江省内)省委书记;1948年春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委兼组织部长,并任东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次年调任辽东省(今在辽宁省和吉林省内)省委书记,为东北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到外交战线工作。1951年4月出任驻苏联大使。1954年底回国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1956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他还是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1976年7月1日在江苏无锡病逝。主要著作编为《张闻天选集》。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

刘伯承

1892年生,曾用名刘伯坚,四川省开县人。

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辛亥革命时期从军,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的护国、护法战争,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暂编第十五军军长。1927年参加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后留学苏联,先后在高级步兵学校及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中革军委总参谋长,红军大学副校长,中央援西军司令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原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南京市市长。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9年4月起任第二至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0年辞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1982年后因年龄和健康原因辞去党、国家和军队领导职务。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至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得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

刘志丹

1903年10月出生于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金汤镇。

1922年考入榆林中学。1924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春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冬受党指派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1926年秋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刘志丹担任中共陕西省委秘密交通工作。1928年4月,参与领导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同年秋,任中共陕北特委军事委员会书记,在陕甘边从事兵运工作。

1931年10月,刘志丹与谢子长等组建西北反帝同盟军,任副总指挥。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边游击队,刘志丹任总指挥,开辟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此后,相继任陕甘边红军临时指挥部副总指挥兼参谋长、红26军42师师长、中共陕甘边军事委员会主席、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把陕北、陕甘边两块苏区连成一片,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北上抗日红军长征之后的落脚点。

1935年9月,刘志丹任红15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参与指挥劳山战役。后任北路军总指挥兼第28军军长、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警备司令。他经常教育部队顾全大局,绝对服从中共中央的领导和调遣。

1936年3月,刘志丹率红28军参加东征战役,挺进晋西北,迭克敌军。4月14日在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亲临前线侦察敌情,不幸左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3岁。为纪念他,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

资料来源:新华网

刘晓

1908年出生于湖南省辰溪县,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10月,刘晓参加了长征,任工农红军一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1937年5月,党的白区工作会议召开后,刘晓受党中央派遣到上海恢复和重建地下党组织,领导党的秘密工作,任中共上海群众工作委员会书记。

刘晓到上海后的首要任务是着手建立上海党组织领导机构。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刘晓、冯雪峰和王尧山组成中共上海三人团,刘晓全面主持上海地下党的工作,通过各条战线的党员和活动分子有力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全面展开。

1937年11月初,经中央批准,在中共上海三人团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中共江苏省委,刘晓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11月12日,上海除租界地区外全部失守。12月中旬,潘汉年前往香港,刘晓仍留在上海,负责主持中共江苏省委的工作。从抗日战争一直到上海解放,地下党的领导机关始终没有遭到破坏。刘晓的积极努力工作,为上海地下党的重建打下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良好基础,使得中共江苏省委建立后一开始工作就比较顺利。

1940年3月,刘晓一度调至中共中央南方局工作。同年9月,他重新回到上海工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为配合潘汉年的情报工作,刘晓和江苏省委还抽调了一批干部,协助潘汉年加强开展情报工作的基础,解决情报来源。

1943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撤销中共江苏省委,在淮南根据地成立华中局敌区工作部(又称城市工作部),对外称新四军政治部调研室,刘晓任部长,继续领导江苏各地以及上海等日、伪占领城市秘密党组织的斗争和统战工作。1944年4月,刘晓根据华中局决定前往延安出席七大,9月兼任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副部长。

1945年10月,刘晓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常委。1946年2月,他从延安回到上海,继续领导上海地下党的秘密工作,先后任中共中央上海分局书记、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主持上海局的全面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刘晓任上海市委第二书记兼组织部长,协助陈毅使上海市的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5年以后他主要从事外交工作,历任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常务副部长、驻阿尔巴尼亚大使等。

1988年6月11日,刘晓因病在北京逝世。

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徐海东

1900年生,湖北黄陂徐家桥村(今属大悟县)人。出身贫寒,当过11年窑工。

192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夏入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任农民自卫队队长,11月率队参加黄麻起义。在创建鄂豫皖苏区的斗争中,历任中共区委书记,县赤卫军大队长,中国工农红军营长、团长、师长。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后,任重建的第26军副军长兼74师师长,后任第28军军长、第25军军长,在极端困难的处境下,坚持大别山区的斗争。1934年11月,红25军奉中央军委指示撤出鄂豫皖苏区,向北转移,任副军长、军政治委员、军长。1935年9月率部到达陕北,后任红15军团军团长。为把革命大本营奠基大西北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旅长,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和晋察冀边区反“八路围攻”、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指挥了温塘、张店、町店等战斗。特别是町店一战,取得全歼日军一个联队,毙伤敌近千人的重大胜利。1938年6月,因病回延安,曾入马列学院学习。1939年9月,随刘少奇赴华中,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兼第4支队司令员。12月指挥周家岗等战斗,取得反“扫荡”的胜利,对巩固和发展皖东抗日根据地具有重要意义。他骁勇善战,不怕牺牲,在战斗危急时刻,经常身先士卒,被群众誉为“徐老虎”,先后9次负伤,积劳成疾。1940年病情严重,仍随军参与指挥作战。1941年5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后长期治疗、休养。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1970年3月25日逝世于郑州。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