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什么是美学?就字面看,美学当然是研究美的一门学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美?对这个问题,历来各派有很大的分歧。基本的分歧在于自然美和艺术美以及这两种美之间的关系。有一派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美首先见于自然和现实生活,艺术美只是自然美的一种反映,自然美先于也高于艺术美。另一派认为美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一种意识形态。美首先见于艺术,艺术美离不开人的创造活动,自然美也只是从艺术的眼光看出来的。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不懂艺术美也就不能真正懂自然美。此外还有主观与客观统一的看法:美既离不开物(对象或客体),也离不开人(创造和欣赏的主体)。理由之一是,人这个主体须根据客观具体事物来作为创作和欣赏的对象,而这种对象也须体现人的本质和修养,主客两方缺一不可。理由之二是,美和真与善一样,都是一种价值。而无论是使用价值还是交换价值,都离不开特定社会中的一定的人。
这个基本问题还涉及美与美感的关系,艺术作为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以及文艺实践与文艺理论的批判继承和国际交流的一系列的问题。美学和其他科学一样,都不能离开历史发展而单就某一横断面作出全面结论,所以美学的研究离不开美学史的研究。美学领域中有些问题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获得解决的,有些至今还难说已获得了圆满解决,还有待于人类继续不断的探讨。
在西方,自从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在1750年发表他的《埃斯特惕克》(Aesthetik)即《美学》之日起,美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科学。鲍姆嘉通把美学看作是和逻辑学对立的。美学研究的是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逻辑学研究的却是形成概念和进行推理的抽象思维。不过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虽不过两百多年,美学思想却与人类历史一样的古老。自从人类开始断发文身,披树叶遮羞,筑巢掘洞,敬神祭祖,乃至进行乐歌舞踊之类文艺活动之日起,人类就已开始有了审美的观念和美学思想。一个文艺创作的鼎盛时代往往就有一个文艺理论鼎盛时代接踵而至。例如古希腊神话、雕刻、史诗和悲剧鼎盛之后,马上就有柏拉图的一系列的文艺《对话录》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修辞学》来总结已往的文艺实践的经验,为后来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正符合从实践到认识而认识又转过来指导实践的辩证规律。所以要理解一个民族在一定时代的美学思想,就须对当时社会情况和文艺作品有些感性认识,决不应把文艺思想和当时社会实况与文艺实践割裂开来。美学虽然号称研究美的科学,但只研究美学而不研究社会背景和文艺创作的实况,就决不可能搞通美学,那就会成为不懂文艺作品的文艺理论家或空头美学家。
美学必须结合文艺作品来研究,所以它历来是文艺批评的附庸。西方有些著名的美学家,例如贺拉斯、布瓦洛、狄德罗、莱辛、泰纳和别林斯基等人,都同时是文艺批评家。随着人类文化的进展,文艺日益成为自觉的活动,最好的文艺批评家往往就是文艺创作者本人。绘画方面的达·芬奇和杜勒,雕塑方面的罗丹,音乐方面的瓦格纳,诗和戏剧方面的但丁和歌德,小说方面的巴尔扎克和福楼拜,都在谈话录、回忆录、书信集或专题论文里留下了珍贵的文艺见解和美学思想。其所以珍贵,是因为根据的是亲身实践经验。
此外,美学实际上是一种认识论,所以它历来是哲学或神学的附庸。西方著名的美学家,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直到康德、黑格尔和克罗齐,都是从哲学出发的。中世纪有很长一段时期美学是附庸于神学的,代表人物是普洛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美学在西方大学里往往设在哲学系,就是作为认识论的一部分看待的。美学的命名人鲍姆嘉通就是把美学和逻辑学看成哲学中的两个部门。近代哲学上一场重大的斗争是大陆的笛卡儿派理性主义与英国培根派经验主义之间的斗争。结果经验主义日益上升,因而产生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调和企图,特别是奠定了近代唯物主义历史发展观点的基础。没有这个重大转变,就不可能有近代美学。所以研究美学还必须研究美学史。
随着十七八世纪欧洲的产业革命,自然科学的发展蒸蒸日上,文艺和文艺理论就日益受到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理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的影响。这就产生了英国经验主义派的美学以及继起的德、美诸国实验美学,德国费尔巴哈的以“人类学原则”为基础的美学,法国孔德和泰纳的实证主义美学和自然主义派的小说理论,德国新黑格尔派费肖尔和立普斯的“移情”说以及谷鲁斯内“模仿”说和“游戏”说。接着就是变态心理学在美学领域里日益泛滥,在法国有耶勒和塞阿伊诸人的“固定观念活动”说,在奥国有弗洛伊德、阿德勒和荣格诸人的“原始欲望的化装满足”说。这些五花八门的受到自然科学影响的美学思想,看来有些支离破碎甚至离奇怪诞,但是现在仍甚嚣尘上。研究美学者对之也不能置之不顾,因为它们各有片面的道理,披沙或可拣金。
西方自从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经济、政治和学术思想都日益进入危机。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和受压迫民族的日益觉醒,马克思主义就应时而出,日益显示出它的强大威力。它不仅带来一次接着一次的社会主义革命,而且也使文化思想(包括文艺和美学)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见于以下几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成了一切学术思想的指导原则。文艺和文艺理论(即美学)已经科学地证明为一种由经济基础决定,反过来又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起反作用的意识形态,而且随着历史发展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从此美学就由哲学、神学、文艺批评和自然科学的附庸一跃而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因此它的重要性也空前地提高了。
二、马克思主义对美学带来了一个最根本的转变,就是从单纯的认识观点转变到实践观点。已往的美学都大半从认识论出发,只满足于解释一些美学现象。马克思主义美学却首先从实践观点出发,证明了文艺活动是一种生产劳动,和物质生产劳动显出基本一致性。在这种生产劳动中,人发挥人所特有的“本质力量”来改造自然,而人在改造自然之中也就在改造和提高他自己,人与自然互相改造,互相提高,就推动着历史向前进展。
三、由于单从认识观点出发,已往的美学不是片面唯心就是片面唯物,彼此在这个分歧上争论不休,莫衷一是。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强调对立面的辩证统一,把片面唯心和片面唯物叫作“抽象唯心”和“抽象唯物”加以否定,证明了心与物都不可偏废。他的著名的共产主义的定义是“彻底的人道主义加上彻底的自然主义”,这个基本原则实质上就是主体(人)与对象(物),也就是心与物互相推进,不可偏废。这是美学上的一个重大发展,使许多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姑举美与美感的关系这个久经争论的问题来说明。马克思在第三手稿里举了各种感官为例来说明美与美感的关系,例如关于音乐的美,马克思说:
……正如只有音乐才能唤醒能欣赏音乐的感官,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就不是它的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某一种本质力量的证实。
这就是说,音乐的美既要有客观存在的音乐,也要有能欣赏音乐的耳朵。我能欣赏音乐的美,这就证实我有一种能欣赏音乐的本质力量。试想一想,照这样看,美是一种单纯的客观存在吗?美能离开美感而独立吗?想通了这个问题,过去的许多争论就显得很可笑了。
四、已往的近代美学用的大半是形而上学的机械论的看法,把有生命的人割裂为若干独立部分。这是牛顿对付力学的方法,也是康德对付美学的方法。康德把人的功能分析成知、情、意三个部分,然后追究审美活动属于哪一部分。他否定了美与意志、目的和快感的关系,把美只归到“知”中的对形式的感性欣赏。他发现到这种看法与事实不尽吻合,于是又在“崇高”“依存美”等问题上得出了自相矛盾的结论。他对近代美学的影响很大,特别是他的形式主义、“为艺术而艺术”以及克罗齐的“艺术等于直觉”说,都是由康德的“美的分析”那一片面发展出来的。十九世纪后期生物学带来了与机械观相对立的有机观。在有机观指导之下看出文艺须“向整体人说话”的,首先是歌德。接着马克思在有机观的基础上发展出辩证唯物主义,在美学上也特别强调人的整体性。只要细读《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第三稿,和《资本论》第一卷论“劳动”部分,乃至恩格斯的《从猿到人》,就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不但强调人与自然(我与物)的统一,而且也强调人本身全部身心两方面各种“本质力量”的统一,在“整体人”的概念上比歌德又前进了一大步。如果从这种人与自然以及人本身各种功能辩证的统一观点,来检查一下已往各派美学思想,就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对美学将会引起多么宏伟而深远的一场革命。
从以上的简单说明,可以看出两点:
一、“美学研究什么?”和“美是什么?”的问题,不可能有公式化或概念化的一成不变的结论。各时代和各流派各有不同的出发点和不同的结论。
二、处在历史发展的现阶段,研究美学,首先就要研究马克思主义。这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已对美学作出了最后的结论。这种看法本身就是违背辩证发展观点的。历史在前进,美学也就必然跟着历史不断地前进。